千年河流,隐匿杭州城下浣纱渠时隔3年后再次清淤
发布时间:2017-06-16 08:05:46 星期五   

民国时期的浣纱河。记者 丁以婕 翻拍

记者 俞倩 文 李忠 摄

    “小时候,这里是一条清清的浣纱河,从南到北,穿城而过。当时我有一位老师就住在浣纱河边,每次来她家里,我都会沿着河走,经常看到有许多人在河边洗衣服,小伢儿在玩水,我记得,那时河岸两旁杨柳依依,屋檐高低错落,真的美极了。”今年60多岁的田阿姨,一想起多年以前的浣纱河,满是怀念。

    浣纱河、浣纱渠、浣纱路,三个不同的词尾,印证了城市变迁的轨迹。走在路面上,你是否想过,这些流经千年的河道仍存留在你的脚下,静默无声,疏通着“城市心脏”的脉络。

    一头连着西湖一头通向运河

    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河流

    浣纱河古称清湖河,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从西湖涌金闸流出,经开元路折北,沿今龙翔路、东坡路向西北方向流,至武林路小车桥处折北,沿武林路东侧一直北流至武林门入运河。

    上世纪70年代,浣纱河进行了填平工程,整体有了非常大的改造。改造后,浣纱河已经不见,它的底层成为了暗渠,中间一层为防空洞,上面一层修成了公路 ,也就是如今的浣纱路。

    小桥流水人家,如今走在湖滨这一带,很难想象曾经这里也有着如画美景。但对于曾经见证它的老杭州来说,这些都是心底很难忘的回忆。

    “浣纱河我真的是太熟悉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清澈见底的水,还是让我印象深刻。”说起最熟悉杭州的人,杭州历史学者丁云川肯定算是一个。

    “我年轻的时候,在现在市一医院位置的市总工会大楼上班,经常要经过浣纱河。那个时候河边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丁老师说。那时候,住在河岸两边的居民就会拿着藤椅坐在河边,到了傍晚,洗菜做饭,一路上就是饭菜的香味,充满人间烟火气。一条河,流经了城市的每个角落,除了景致,它带给人们更多的却是城市生活的回忆。

    深藏地下

    仍是主要排水通道

    杭州多河道,从古到今,大大小小的河流,成为了城市中的“毛细血管”。

    在《京城四图》的《西湖图》中就可以看到。西湖沿岸有许多小水口,如涌金水口、杨府水口、相国井水口等等,它们都是当时整个城市水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秘密武器”。城里的水在排入西湖之前,都先会经过这些口子过滤,杂质就会提前沉淀,这样一来西湖的水质就保证了。

    “在‘京城四图’中可以看到,浣纱河就在当时洪桥这一块,当时它还不叫‘浣纱’这个名字。但是看水系分布就会发现,它流经的范围非常广。”杭州历史学者姜青青说。

    如今,浣纱河虽然成为了浣纱渠,深藏地下,但在,却仍然是杭州一条主要的排水通道,南接西湖,北接运河,保障着运河水的水质。为了让它能正常“运转”,防止管道堵塞,还经常需要许多辅助工作。

    2014年,上城区市政所就对浣纱渠进行过清淤,时隔3年,今年浣纱渠新的一次清淤工作已经开始了。

    走近浣纱渠 一天要清淤300多立方米

    昨天,记者来到了浣纱路,深入城市地下,第一次“走近”了浣纱渠。

    黑、闷、潮、臭,一条1.2公里长的防空洞,隔在了马路与暗渠之间。浣纱渠这条防空洞,高2米,宽2米,洞内两条暗渠管道高1.1米,宽1.5米。每间隔几十米,防空洞底部就会开一个长方形小口,方便市政工人从暗渠铲除淤泥。

    8人为一小组,11组人同时开工,从早上六七点工作到晚上六七点,市政工人只有中午吃饭的时间可以稍作休息。

    工作时,一个人站在1.1米高的暗渠中,弯腰将淤泥铲上来,两人负责装袋,其他人负责将淤泥运到出口。这一天下来,清淤量有300多立方米。为了赶在汛期前完成清淤,从6月5日开始的清淤工作,要在月底前全部完成。

    在昏暗的防空洞中,来来往往的工人们不停忙碌着,一车一车推出来的淤泥,都在为古老的河道减轻着身上的“负担”。自然与人力,因为相互借力,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和谐。“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河虽然看不见了,却仍然发挥着作用。在杭州这样的暗渠还有很多,像馒头山一带就有。虽然平时看不见它们,但实际上却仍在城市地底下默默工作着。”上城区城管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今年,浣纱渠除了清淤工作以外,还有浣纱渠沿线的排水管道完善工程,预计将于6月底开工。这样一来,杭州河道管网的运行能力都会增强,保障城市汛期安全。

    (杭州日报 记者 俞倩 文 李忠 摄 记者 丁以婕 翻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 文 李忠 摄 记者 丁以婕 翻拍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