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港
艮山东路南侧断面,最近测出了Ⅲ类水质。
这是近十多年来,这条2公里有余的江干内河河道水质监测呈现出的一次最好结果。
天气好的时候,还有鱼虾游弋,与先前的黑臭形象判若两样。
历经“涅槃”的不止是四号港,在彭埠街道境内,同样纳入今年江干“消劣”大名单中的五号港、六号港这两条河道,本月也有上佳表现——除一处因艮山路施工影响外,均好于Ⅴ类水。
而上个月底,五号港、六号港的水质仍没有达标。
短短20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污染源得以根治
“这是城市化改造释放的最早红利。”彭埠街道城管科科长吴敏说,四号港、五号港和六号港分别流经六堡、七堡和红五月社区。
就在上个月,六堡社区933户老百姓,为了拥江发展大格局离开故土。而七堡、红五月社区也已经进入逐户核价阶段,经营户清退工作也已基本结束。
城中村改造和治水,有什么关系?
还是那句话,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
先看一组数据,六堡社区在整体征收之前,常住人口为3510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高达24333人,外来人口为本地人口的8倍。
大多数城中村,市政设施基础薄弱,截污纳管只能“末端治水”,在河道边架起截污井。“这是权宜之计,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吴敏说,截污井常常无法负荷不断涌入的生活污水,满溢而出。
此外,还有农业面源污染。
比如六号港笕桥段,流经浜河、黎明两个社区。“河道沿岸一半以上是农田,它们与违法建筑密集交错,农田排水沟雨污合流,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笕桥街道城管科科长沈鹏说。
治水仍不能放松
“从江干区今年启动城中村整治以来,我们就提出要和‘治污消劣’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同步提升,变身看得见风景的城市景观河道,成为老百姓娱乐休憩好去处。”江干区城改办专职副主任吴月华表示。
不过,从一片瓦砾变身理想城市,自然有个“时间差”。
“人走了,污染源没有了,可治水还是放松不得。”沈鹏说。
比如已经连续5个月达到Ⅴ类水标准的六堡港笕桥段,上个月的一场暴雨,让黎明社区位于拆迁区块的建筑垃圾冲入河道,对水质影响很大。
彭埠街道明确,对临近河道建筑物的拆除作业,要尽可能防止建筑砖块等落入河道,一旦发现指挥部要及时进行清理,保障河道水流通畅,水体不受污染。
城市景观河道的新期许
城中村河道的未来,又会是怎样?
根据最新规划,四号港未来打算拓宽至40米,沿岸将设置彩色慢跑道、码头、亲水平台、下沉式舞台、小型风情湿地等,为市民营造滨水开放空间和绿色休憩空间。
此外,水生植物要“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生态浮岛将对水质进行净化,植被以生态种植为主,打造一条生态长廊。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采取“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和“人工浮岛”等措施,用生态方式收集雨水。
六号港笕桥段,大致将于明年来个整体生态治理。“比如河道拓宽至15米,全面提升绿化景观带,拆迁农用桥梁,设置亲水小品等,同时,截污纳管要重新设计和施工,管径要按照人口负荷来匹配,重点区域要提升容量。”沈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