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全国人大常委王毅演讲。(王璇 摄) 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万鹏)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十届年会——北京论坛(2013)分论坛(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的第二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今天上午9:00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中科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王毅进行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首先我想感谢张世秋教授的邀请,能够参加这么一个重要的会议,来讨论中国和世界的环保四十年,我认识张世秋教授大概有25年了,我们在过去25年当中一直伴随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当然这儿还有很多其他的朋友也都是,一直在讨论中国环境怎么去应对这些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的题目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很多外国朋友来讲,可能不太好理解,当然很多中国的同事们也不一定理解的很深刻,包括我个人在内。这个理念最早是在07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提出来跟北京大学有很大关系,当时北京大学很多学者在建议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2012年重新被重申出来,在中国十八大报告里,我相信这个概念生态文明,会伴随中国未来十年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我在这儿想花一点时间跟大家简单的阐述一下。 我先把中共十八大报告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想法讲一下,它的基本理念是希望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整个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放到同等地位,这是第一个理念。第二个强调所谓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以生态恢复为主,所采取的途径叫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通过这个途径实现,同时要使中国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出现很大的转变。这里目前描述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个国土空间优化的格局的变化,第二是全面的推进资源的节约,第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同时最后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们说什么是生态文明呢?实际上它更是一个中国语境下产生的概念,缺少文化传承。刚才我们也听到Nay Htun教授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理解,所以可能有些理解跟我们目前的理解不是特别一致,比如说我们说的所谓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实际上并不是跟环境保护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更多的是个人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当然他讲的天人,和谐的理念可以被现在引用,但是跟现在的环境问题和现在的环境污染治理没有太多的关系,这是基本的概念。反而像王金南教授提了很多,西方不一定有这个理念,他的环境保护也做到现在,特别是发达国家做的非常好,所以理念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行动,这个理念下面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目前来看,生态文明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偏差,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这儿把这个理念重新梳理一下的原因。 广义上理解来讲,中国很多学者论述生态文明好像是说,要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形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命题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从我个人来讲我也并不认为生态文明将是未来文明的全部,而是未来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狭义上来讲,现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希望把生态文明跟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并列起来,这么一个理念是提出来了。而且虽然叫生态文明,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生态学的领域,从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更像一个绿色的概念。 第二方面我想谈谈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面临的问题的挑战,首先需要我们对目前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很好的判断,目前中国是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基本判断中国是进入整个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复合污染的阶段,像我们现在经历的雾霾。流域上也是流域性复合污染,包括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地表和地下,是一个综合的污染问题。同时中国在短期内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都在一起,这跟其他的西方国家不一样,包括我们现在说的先污染后治理跟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也不是一个概念,只有对阶段性有了判断才能找到怎么设定目标,这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觉得中国现在也在提经济转型,包括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对本身的发展规律有正确认识,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我们还有很多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这样的话对于资源也有很多的需求,同时我们怎么样在转型过程当中转变我们的环境管理的方式,过去基本上靠政府,我们今后用什么方式解决环境问题或者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是重要的挑战。 所以环境管理要从过去粗放的管理变成更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同时是精细化管理的阶段,这是我们对未来的基本判断,同时我们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快速变化的过程,其他国家可能不一定,在这儿有很多的同学,包括我们做模型研究,模拟过去40年和未来40年,我们会发现模拟出来之后中国的情况已经变化了,我们怎么在转型过程中做好正确的判断,实际上对研究者和学者是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我们想说的对中国未来的基本判断,只有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从国际形势上来看也是有很大压力,包括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就业,也包括发展中经济体也一样,中国可能要过拐点,但是其他经济体也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比如印度,那么在这条道路里怎么样给他们提供更好实践和经验,我想是很重要的。也包括这两年,2015年对2020年之后碳减排达成协议,以及制定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也是今后几年非常关键的因素。 目前来看,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个是缺少顶层的设计,我们目前出现两个现象,第一个是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号仍然搞经济发展,目前追求GDP。第二是把生态文明跟工业文明完全对立起来,我觉得这也是不好的趋势。这里我们还需要怎么样把我们的理念和行动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通过实践来做,而不是通过理念本身,当然理念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采取行动。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未来十年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怎么样平衡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张世秋教授、马中教授一会儿都会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演讲。同时我们怎么来考核、评价中国的环境保护,用什么样的指标和标准,数据是不是能够获得真实的,目前都有很多的问题。当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都缺少比较好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当然也希望和国外学者跟我们一起探讨中国这么一个复杂的发展和环境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谈谈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一方面,我们可能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到底是要做什么?现在目前在概念方面、目标方面、路径方面,包括技术和资金,都没有很好的设计。第二我们还是需要多样性的探索,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工作,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所以更多的还是自下而上的实践过程总结经验。第三个观点可能还是一场持久战,不会像现在的,比如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希望在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城市污染的排名,我觉得非常困难,尽管政治上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是一场持久战,至少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的艰苦努力,才可能使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变。 第二方面,很重要的是关于法律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利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机会把相关的重要理念和措施加进去,同时还有一些单行法怎么样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有了法律应该严格执行,中国实际上很多都有法律,但是没有很好的执行。所以要在法律的建立里更多引入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第三方面,关于规划制度的建立。同时要有更好的这些规划的工具的开发,就是怎么样能够利用好规划,在西方有很多经验,我们也希望把这些经验吸取起来,和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同时对这些规划进行动态的调整。政策研究也是很重要的领域,我们政策相关的领域也有很多内容要去研究,哪些是最优先的,怎么更好的把我们的体系建立起来,更优先的政策执行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我们希望有更好的国际合作,也包括多边层面的合作,比如在UN系统下的合作,同时也有双边的合作,包括跟发达国家之间的,我们也特别关注南南合作,因为中国在过去40年当中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也希望总结出来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中经济体,在他们发展过程当中避免中国出现的问题,使他们走向更加可持续的道路,当然也使我们一起来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