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日,我们走进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杭州龙坞茶镇和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诸暨枫桥古镇,从它们的规划蓝图和设计脉络中,探寻浙江上千个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方向。
穿过杭城最繁华的武林商圈,一路向西南到西湖区转塘街道的龙坞茶镇,窗外细雨,绿意满怀。这里的茶园,也如同今年的初春一般,带着潮润的细腻,也有着江南的婉转清新。
从2015年开始,西湖龙井最大产区、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镇被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围绕打造“波尔多式的江南小镇、西溪湿地的姊妹篇”这一目标,进行了综合整治,镇容村貌焕然一新。
眼下,正值全省各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风起云涌之时,西湖区与绿城、蓝城集团签订PPP项目,共同开发建设龙坞茶镇核心区块,建设期3年,项目总投资51亿元。
规划设计如何围绕小镇特色做文章,以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管理等难题又如何解决?清明之前,我们走进龙坞,一路问茶,一路探寻小镇的转型之路。
空间一打开
龙井茶香似乎触手可及
从清明前到谷雨前三十多天的时间,大约是龙坞茶农们最繁忙也最宝贵的时候。此时的茶叶,以早为贵,价格逐日下降,因此必须起早贪黑。
采茶工们白天上山采摘茶叶,茶农们及时晾摊炒制。若遇上天暖茶叶出芽急,家家户户的灯火便会通宵亮着。“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徐徐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描述的便是龙井茶的炒制场景。
“好的龙井茶,外形就像是出鞘的宝剑,光滑扁平挺直,又漂亮又有生命力。水一泡,就变成整齐柔美的形状。”龙坞上城埭村村民沈生荣泡上一盏茶,打开了话匣。
今年年初,他将自家房子的后屋重新装修,开了一间茶社。屋外的村道用柏油、石块重新进行了铺设,农房错落,家家户户屋外或种上绿植,或摆设花箱,装点着村庄。
“环境好了,住着也舒心。”如今,沈生荣已经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杂乱无章的样子。
由于以茶为生,龙坞的茶农们建房便有个习惯,搭建附房、棚舍和围墙,堆放炒茶的设备,以至于违法建筑遍地、道路狭窄且破损不堪。
“2007年,龙坞撤镇并入转塘街道后,一直保持着纯农村的面貌,比不上那些建设得不错的美丽乡村,给人的印象是:茶园秀美,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转塘街道副主任郑顺祥说。
又由于家家户户分散经营、自产自销的模式十几年来没有改变,龙坞茶农的收入水平也并未因龙井的盛名而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反而因为人工成本的增长,利润空间越发狭窄。
“一面是品牌优势,一面却是茶叶销售难,坐拥如此好的资源却没有发展,龙坞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西湖区相关负责人也在思考,基础设施弱、产业延伸难,千头万绪,突破点到底在哪里?
改变的契机发生在2015年。龙坞茶镇成为浙江首批特色小镇,也是唯一一个以茶叶为特色的小镇,“要打造龙坞茶镇,必须进行11个村社的环境综合整治。”
据统计,自2015年3月开始,龙坞茶镇规划范围内累积拆除违建4532处,面积24万平方米,拆除围墙长度约90公里。
家里用于开办农家乐的房子被拆了,上城埭村村主任赵以平心有不舍,但看着整洁起来的村庄,又释怀了。家里的围墙和花坛没了,西湖茶场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苏臻有些不太适应,但看着家门口敞亮的空间,脸上也多了笑容。
整个龙坞还新铺设了沥青27万平方米、污水管网102公里、高低压电缆30公里、天然气管道106公里,安装路灯2000余盏,新增绿化34万平方米。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视觉疲劳?负责龙坞整体绿化设计的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副院长徐斌费尽心思:“本身绿色充足的龙坞,需要实现绿色向彩色的转变。”
经过多次推敲,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跟春茶上市季节有关联的樱花作为特色,精选10种左右花期不同的樱花品种,安排到每个村当中,形成一个循环,让游客追花观赏。
空间和色彩一打开,龙井茶香似乎也触手可及。
小镇的灵魂
在于画龙点睛的核心区
“花深不辨径,地寂惟闻鸟”,这是古人游历龙坞留下的诗句。今天的龙坞自然早已不同古人诗里的野趣,但从空中俯瞰,三面环山、茶地绵延的景致,却也别有韵味。
若再仔细观察整个龙坞的地理形状,外围的上城埭村、外桐坞村、何家村等10个村庄、社区正好合抱着居于小镇中心的葛衙庄社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不管是延伸茶叶产业链,还是发展旅游,龙坞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区画龙点睛。”郑顺祥告诉记者,早在龙坞茶镇规划之初,葛衙庄就被定位为“中心会客厅”,“这个区域要走精品化、国际化路线,形成产业集聚区,既展示龙坞最有特色的东西,又通过规模效应提高茶农对龙井茶发展的信心。”
但当观察的视线从空中转向地面,作为核心区块,从环境面貌到整体功能,原先的葛衙庄社区都不能让人满意。
区里和街道相关负责人、规划设计专家在葛衙庄转了一次又一次,期待而来,失望而回。
“即使经过改建和整治,葛衙庄也无法承担起旅游集散和产业集聚的功能。”郑顺祥说,这也意味着,核心区的发展路径必须有所不同。
2016年,葛衙庄社区3.2平方公里区域内实现整村拆迁。农民安置房、停车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陆续启动。
然而,无论是改建还是重建,这些项目的规模都不小。“资金从哪里来?”“又如何进行长效管理运营?”,成了龙坞最紧要的问题。
西湖区委区政府组建了杭州之江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企业为主体,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龙坞茶镇的开发、建设、运营及旅游策划等工作。
今年2月底,西湖区与绿城集团、蓝城集团等签订龙坞茶镇PPP项目,总投资51亿元,建设安置房、学校,以及高档民宿、景观绿化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
位于核心区东北侧的葛衙庄工业园区内,原先的53家机械、蜡烛生产企业已被腾退。工人正在抓紧施工,对保留的80幢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红色外墙、青灰色面砖、木色窗框、沿街骑楼,浓郁的民国风里,是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元素与西方商业、居住空间的有机融合。
不远处的兔子山生态公园内,一条长约3500米的游步道正在铺设。沿着原有的田埂路、茶园路盘旋而上,两侧茶园连绵起伏,青翠连天。
独特的产业
是小城镇的活力之源
如果说环境整治改变了龙坞的外在,那么如何利用好环境正是龙坞正在努力的方向。
绵密的细雨到了下午突然有较大的趋势。外桐坞村村主任仇维胜取了新炒制的龙井,匆匆来到村接待中心,“快尝尝今年的新茶。”
这个小小的村庄,如今已是杭州有些名气的“艺术村”。前几年,附近美院的师生来村里写生,被景色吸引,租下了村民的房子,开起了工作室,也为村民们带来了茶叶之外的一笔收入。
漫步村里,去年种下的玉兰开得饱满,樱花正在萌发,或粉或白点缀在绿色的茶田之间。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王小松等40多位艺术家在农居里开出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工作室。
过去灰头土脸的违建出租房已被全部拆除。空出来的地方,新增了6个停车场约500个停车位,以及两个景观公园。村庄核心区打造的商业街已吸引了3家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入驻。
“今年村里85%的房子都租出去了,有的几间,有的整栋。”仇维胜说,整幢民居的出租价格从以前的每年10万元上涨到了20万元以上,“等过两天天晴了,到村里游玩的人多起来,龙井茶的销路也会打开。”
叶埠桥社区的石雕一条街经过整治,不仅保留了特色,也更加整洁有序。村境内拥有光明寺水库景区的何家村建成了杭州首条标准山地车赛道,吸引了不少运动爱好者。上城埭村主干道两侧将引进茶器、茶艺培训、茶产品展示等业态,打造茶艺街。
据了解,仅去年的国庆长假龙坞就吸引游客7.38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加近40%,实现营业收入554.75万元,带动农产品消费301.1万元。
“整改后的龙坞茶镇,充分保留和挖掘了各个村落的文化历史元素,实现了一村一品,每个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杭州之江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伟杰说,这是引导龙坞茶镇生态环境向产业延伸的重要环节。
而随着杭州农夫山泉有限公司、杭州龙井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顶峰茶叶有限公司等项目培养与引进,龙坞茶镇核心区的产业布局逐渐清晰:中心为居住区,北侧以兔子山生态公园为核心形成茶叶风光观赏区,南侧以高尔夫球场为主形成养生健身度假区,东侧工业园区则集聚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文创艺术等功能。
“龙坞的优势在茶,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也是茶。”丁伟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着手注册商标,引导茶叶生产销售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围绕茶做文章,发展多样化产业,最终我们希望建成的,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5A级大景区。”
一镇十村,串珠成链。龙坞的新茶已经上焙,只待香气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