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连接城与乡的纽带,是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的集中体现,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既是对集镇环境的一次提升,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是党和政府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去年12月16日我区召开城中村改造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大会以来,全区各部门、各镇街同心协力、和衷共济,铆定“一年出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总目标,围绕“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中心内容,全力以赴推进城中村改造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争把每个镇街都打造成为基础配套完善、城镇功能齐全、文化底蕴浓厚、风貌特色鲜明的洁净小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统筹领导 分组推进保障运作高效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量大面广,涉及问题多、情况复杂,为加强此次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城中村改造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规划设计引领组、卫生乡镇创建组、“道乱占”治理组、“车乱开”治理组、“线乱拉”治理组、产业提升专项组、土地盘活专项组、招商引资专项组等八个专项工作组,形成“领导小组主抓、办公室牵头、部门联动、镇街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出台《余杭区城中村改造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余杭区城中村改造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明确三年完成27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12个城中村改造总目标,其中2017年完成7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9个城中村改造阶段性目标。
规划引领 因地制宜彰显小镇独特风貌
提升小城镇“颜值”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地编制整治规划方案,更好地体现小城镇独具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内涵。为此,区小城镇办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和全区各镇街申报的项目计划,多次对全区27个小城镇进行现场踏勘,指导镇街开展排查摸底,并借助地理信息平台、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手段,广泛搜集并形成详实的基础资料。
在此基础上,区小城镇办及时启动全区小城镇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指导27个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划定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范围、一般整治范围和重点整治范围,明确主要整治内容和相关要求。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教援为整治工作把脉,捕捉小镇独具的地域风貌特色,挖掘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突出个性,避免落入“百镇一面”的俗套。截至目前,各镇街均委托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27个小城镇整治点的规划方案已全部完成了评审。
重点突破 敢向“顽症”开刀破解难题
为改变小城镇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问题,加快小镇“旧貌换新颜”,自去年12月开始,区小城镇办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以环境卫生整治、“道乱占”整治及“车乱开”整治等为目标的三个“百日攻坚”行动。由各专项工作组牵头,对区内重点地段、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进行集中督查整治,以重拳治“乱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共清理卫生死角1597处,清除乱搭建964处、乱堆放1043处、乱张贴5546张,清除垃圾61347吨,清理脏乱道路125万平方米,清理河道、沟渠400余公里。在“道乱占”整治方面,对穿小城镇公路沿线“乱停车”“乱堆物”“乱摆摊”“乱开挖”“乱建筑”“乱竖牌”“乱开车”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并整治“道乱占”问题130处,涉及19条公路。在“车乱开”整治方面,共出动警力890余人次,现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54513起,其中醉酒驾车238起、酒后驾驶238起、货车超载1039起、机动车闯红灯130起、违法停车1071起,清理“僵尸车”46辆。
营造氛围 走“群众路线”讲方法求实效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在整治过程中,区小城镇办以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监督考核,直面短板、克难攻坚,努力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整治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加强群众参与。此次整治工作始终将群众参与放在首位,围绕城镇改造、产业转型、功能定位、环境治理等专题,发动党员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形成整治共识、凝聚整治合力,变“政府独奏”为“群众合唱”。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发公开信等方式,尽可能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营造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宣传格局,建立“重大事项及时报、月报简报按时报、负面新闻随时报、督查督办跟踪报”等新闻宣传推进机制,实时报道工作动态和整治进度。截至目前,累计报送各类信息稿件51份,其中被浙江日报采编录用2篇,卫视联播1期,市级主流媒体报道5次。
强化监督考核。在省、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核验收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余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移交区委大督查办进行督办,并在余杭新闻《共同关注》栏目进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