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背后的感人故事(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1-07 16:53:18 星期二   

    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店”火了!“一滴水”映照出的是“两山理论”的宏大光辉,回响着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声。在促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的过程中,该村“分”出去的是垃圾,“合”起来的是外来人员的心。在村庄环境越变越美的同时,本地人、外地人,成了一家人!

    9月下旬,央视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还看今朝》专题片。令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干群惊喜的是,该专题片第一集就有反映该村“鸡毛换糖店”的内容。央视对该村“垃圾换日用品”创新做法给予肯定,称这是一次对“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换”来的是一片美丽新气象。

    其实,早在2017年年初,旧县街道西武山村的“鸡毛换糖店”就“走红”了,中央新闻连播、中央国际台、中央新闻、浙江新闻、杭州新闻、人民网、光明网、农业网、东方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视觉快报……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这阵势,还真有“鸡毛飞上天”的感觉。

    一个小小的“鸡毛换糖店”,为何会引发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这背后又有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说起这,人们也许不知道,如今因垃圾分类“精细化”而走红的西武山村,过去环境卫生管理,却是该村真正的“短板”!

    说起来,该村早就开始实行“四位一体”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了,可长久以来,该村卫生差、垃圾多、分类难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来人口多。

    位于我县城乡接合部的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优势明显。目前在该村落户的大大小小企业多达63家,此外还有16家废品回收站、56家店面商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到该村就业的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该村本村人口还不足300人,可来自安徽、江西、贵州等地的外来人口却多达1000多人!他们生活习惯不同,流动性大,这给西武山村的环境卫生带来了极大考验。

    过去,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外来年轻人在小店吃过早餐后,把塑料袋、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筷子等随手往路边乱扔;平日里,一些外来人员从出租屋的窗口直接往下倾倒垃圾;村里的保洁员在前面搞卫生,几个外来人员在后面扔垃圾。村里人上前劝说,他们还反问:“我们是外地人,你们要搞的‘清洁乡村’,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啊?”

    外地人“不服管”,这让西武山村环境卫生管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村干部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出种种办法依旧收效甚微。正因为如此,在“清洁桐庐”旧县街道排名中,西武山村列倒数第一,垃圾分类也是列倒数第一。

    这两个“倒数第一”,犹如两个大巴掌,狠狠打在了该村干群的脸上!多年来,西武山村各项发展成绩在全县数一数二,在省、市、乃至国家还获得过不少荣誉,可如今却在环境卫生上跌个“大筋斗”……这滋味可真不好受!

    显然,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可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在哪儿呢?

    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为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对这“老大难”问题进行“追根溯源”。慢慢地全村达成共识:外来人员不愿接受西武山村的村规民约制约,是觉得自己是“外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西武山村人首先要把他们当“自己人”,一句话,要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归属感!

    思路一变,豁然开朗!村两委在深入调研和征求本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于2016年推出了一项新政策。

    这项新政策面向1000多“新村民”,核心内容是对所有外来人员推行“四个家”的服务,实行同村同待遇!新政策向外来人员释放出强烈的信息——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哪个省份的人,来到本村就业的都是“西武山村人!”

来源:  作者:  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