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报道需要宏观视角,写小事情、小片段也要以小见大,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要做到“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要做到全面把握宏观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办法,既有整体观察,又有系统分析。 眼睛不能只盯着“上面”,更要看到社会各界的反应,尤其是百姓的反应,以此考察政策执行效果是否理想,工作措施开展是否到位。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告诉人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和启示,这样,即使再宏观的经济新闻也能传递民意,做出民生味道来。 经济的特点是理性,经济报道也呼唤理性。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要冷静客观,对重大政策的解读要准确深入,对经济热点的报道要全面分析、积极引导,对复杂矛盾要妥善处理,防止激化。 经济报道涉及生活各个层面,这就要求编辑记者要面向全局研究经济问题,思考自身工作,能够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吃透”中央精神,摸清基层情况,深知国情民意,把握正确导向,做到能写报道,能讲道理,能抓典型。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当前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一定差距,一些专业性强的版面存在“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上”等问题,主要体现在: 重视经济宣传,但新闻性不够。目前,各大纸媒对经济形势宣传的系列报道的系统性、权威性、资料性值得肯定,但这些倾注心血的大报道、大题目的新闻性、生动性和可读性仍显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比如,数字概念太多,不能引起阅读兴趣;篇幅长,看起来费劲。 宏观报道充分,但缺乏生动细节。全国性、阶段性的宏观经济综述鼓舞人心,是提振经济信心的正确论述,这些宏观报道不可缺少,但内容循环重复,缺乏新意。经济报道细节不够,自然就会缺乏贴近性、可读性。 立足城市报道多,农村新闻还要加强。在报道数量、报道时效上,对城市经济的报道都要超过农村。涉及农村的报道也是在城市采写的多,多是来自农业部门和县城机关的消息。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报道需要加强,需要更多的“泥腿子”记者。 在此,笔者就结合“走转改”活动,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经济报道提出几点建议。 用高端资源提升权威报道。一是用高端机构信息提升权威报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各部委的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权威、最可靠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深入的解读。二是用高端智库解读提升权威报道。他们的解读往往更深入,宏观性更强。三是用商界领袖观点提升权威报道。 用宏观视野拓展深度报道。一是以宏观视野求深化。宏观报道需要宏观视角,写小事情、小片段也要以小见大,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要做到“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二是以宏观背景求深入。运用好历史背景、现实要素等相关背景材料,对开掘新闻的深度大有裨益,既能以事实帮助记者表明自己的观点,也能帮助读者将事实置于特定的宏观环境、历史条件中理解、分析,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三是以整体审视求深刻。经济报道要做到全面把握宏观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办法,既有整体观察,又有系统分析,使人茅塞顿开。 用国际眼光筹划重点报道。一是用全球视角解析国内经济现象,在从事国内报道时,要考虑到国际反响;在从事国际报道时,要发出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声音。二是用世界眼光考量国内经济难点。《经济日报》近来刊发多篇钟经文系列述评,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同时约请专家撰写言论,这些报道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用世界眼光进行了详细而有见地的解读,让读者能适时了解相关金融危机的知识、情况、与中国金融的关系。三是用国际观念研判国内经济走向。报道要打上深深的“国际烙印”,充分考虑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分析本地本国,而忽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用人文关怀打造民生报道。民生是经济新闻的温度计,经济报道要有贴近民生的人文关怀。一是以人文逻辑关注民生。要及时报道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报道解决老百姓的“位子”(就业)、“票子”(收入)、房子、菜篮子、米袋子等基本民生问题。二是以人文视角体察民情。经济报道眼睛不能只盯着“上面”,更要看到社会各界的反应,尤其是百姓的反应,以此考察政策执行效果是否理想,工作措施开展是否到位。三是以人文精神传递民意。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告诉人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和启示,这样,即使再宏观的经济新闻也能传递民意,做出民生味道来。 用辩证思维解析热点报道。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带来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就要求经济报道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一是运用辩证思维看待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报道要把握社会脉搏和时代趋势,哪些要突出报道,哪些暂不宜报道,哪些要大声疾呼,哪些要淡化处理,哪些要跟进“加热”,哪些要及时“降温”,都要全盘考虑,精心筹划。二是运用统筹兼顾做好热点新闻。经济的特点是理性,经济报道也呼唤理性。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要冷静客观,对重大政策的解读要准确深入,对经济热点的报道要全面分析、积极引导,对复杂矛盾要妥善处理,防止激化。三是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用深入调研发掘独家报道。有独家才有竞争力,有独家才有品牌,有独家才有版面创新。要多深入调研,多出独家报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一是通过扎实调研实现独家阐释。只有通过扎实的调研才能出真知灼见,才可能对实际工作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深入分析实现独家影响力。有独家报道,还要有独家影响力。只有价值的独家,才能实现社会影响力的独家。要善于挖掘观察背后的真实原因,让读者从中获益,从而产生影响。 经济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报道者的素质。从事经济报道的编辑记者一定要用全局观念思考自身工作。一方面,经济报道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了报道者应该是专家,既要有专家的态度,也要有专家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报道涉及生活各个层面,这就要求编辑记者要面向全局研究经济问题,思考自身工作,能够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吃透”中央精神,摸清基层情况,深知国情民意,把握正确导向,做到能写报道,能讲道理,能抓典型。 总之,我们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实现自身价值。(作者 董庆森 单位:经济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