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铁建“兵改工”(我看改革开放40年)
发布时间:2018-08-25 12:05:00

本文作者在中国铁建工地

众所周知,名列世界500强、具有30万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铁建,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集体转业的“兵改工”企业。这支队伍在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在高铁技术方面,站在国内乃至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作为中国铁建的一名员工,我与企业一同走过了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铁建“兵改工”之后的改革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3年后,1981年10月,19岁的我参军入伍,当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这是铁道兵从1948年组建到1984年撤销,招的最后一批兵员。

1984年1月1日,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原铁道部科学试验基地施工时,集体脱下军装,正式改工,并入铁道部。这一年,也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一年。

改革开放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铁道兵“兵改工”企业也不例外。记得当时,铁道兵“兵改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取消国家指令性工程任务,完全靠自己到市场上找活干。当时一位老将军说,你们脱下军装,没有国家的“皇粮”供给,自己找活,能干好工程就能生存下去,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说,铁道兵“兵改工”后,一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改革开放倒逼所有人开始尝试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人们从旧的思维模式中逐渐挣脱出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接收新事物、新理念。

“兵改工”后不久,我所在的工程队就实行承包制,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所有人没有了“铁饭碗”,竞争上岗,也开始有人“下岗”。改革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公司首任工程处长“刘大胆”在河北怀来的一片荒滩上,为大秦铁路建设开启了“现场制梁”的先河,为“兵改工”后的我们企业淘回的“第一桶分量最重的金子”,随后南下京九铁路,在吉安建梁场再创辉煌。我们公司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施工企业称号,七次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两次荣获“詹天佑”大奖,“刘大胆”本人也从山沟里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5年,我们又成功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承揽到一项水利工程,成为当时中国铁建首次走出国门干工程的单位。

资料表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铁道兵18万官兵全年完成产值不过6.7亿元,而今天的中国铁建,每年要完成产值六七千亿元,每年承揽工程任务七八千亿元,业务版图不仅覆盖全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众多的国外项目。2017年,中国铁建跃至“世界500强”第58位、“中国500强”第14位。

2017年,我们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完成产值达40亿元以上,承揽工程任务达50多亿元。一个3000多人的处级单位,全年完成产值比当年的铁道兵整个兵团全年完成产值多好几倍,改革开放真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如今,在全国高铁、高速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地铁、房建、棚户区改造、市政等工程建设的工地上,都能看到我们中国铁建人的身影,这使我们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中国铁建,一定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作者为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宣传部部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武新才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