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改革的杭州实践与经验
发布时间:2018-06-12 15:35:00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社会治理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改革探索,积累了许多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为全面总结这些经验,近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举办了“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改革的杭州实践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及省内部分院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整个会议经过充分研讨一致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社会治理领域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归属点。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始终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高度重视各类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是杭州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杭州市就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城市的教育、卫生、文化、公共安全等就走在了全国前列。进入新千年以来,杭州市围绕民生建设,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破七难”战略,把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等七大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而随着“七难”工作的持续改善,杭州市政府又顺势推出了系列“民生实事工程”,如“背街小巷改造”“城市危旧房整治”“城中村改造”等。2014年以来,杭州市正式将“十件民生实事工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该年度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民生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特别是在近年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杭州市在一些民生重点领域中的改革全面领跑全省。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杭州市持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40年。正是由于对一系列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持续解决,才有了杭州市民对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的持续增强,杭州市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品质之城”,成为全国范围内连续11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的唯一城市。

第二,以党委领导政社合作为手段,始终坚持把构建复合型治理结构作为改革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政府扮演社会治理唯一主体的传统模式也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对这一挑战的回应,杭州市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社合作共治,把构建复合型治理结构作为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逐步构架出了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其中,党的领导是核心。杭州市无论是在“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体制、“网组片”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在复合型治理主体的构建中,都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而在坚持党的领导之下,杭州市社会治理改革还在不断培育社会治理空间的同时,逐步实现由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治理转变。如杭州市通过吸纳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等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了一个“架构多层复合”“成员多元参与”“功能互补融合”的社会复合主体结构;在基层治理方面,杭州市通过制定“四张清单一张网”,厘清了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建立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在“民主促民生”战略中,杭州市创造性地提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通过充分发挥党政主导力、市民主体力、媒体引导力,实现了发扬民主与改善民生的相互促进。总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政社合作共治的改革方向,这是40年来杭州社会治理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这一改革不仅形塑出了杭州市社会治理的总体格局,同时也确保杭州在保持和谐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抓手,始终坚持把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牵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等美誉,但由于受“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形态、资源要素制约,杭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差距虽然在特定时期出现过反弹,但始终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抓手,坚持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却一直是杭州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特别是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建德、淳安两地调研,明确提出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这一要求以来,杭州市实施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通过科学谋划“十七项统筹任务”,有效结合“三城三区”“美丽杭州”“六大西进”“杭改十条”“区县协作”“联乡结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等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健全以“2+2”为核心的城乡社会大保障政策体系、推进以优质资源均衡配置为导向的教育发展体系建设、打造“四级联动”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合作共享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优化“9064”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普惠发展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杭州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改革开放40年杭州社会治理领域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四,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动力源。

习近平强调,社会治理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是杭州市近40年来社会治理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改革开放不久,面对传统单位制解体、街居体制日益陷入困境,杭州市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社区制。此后不久,杭州市又被纳入全国首批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由此开启了杭州市不断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方向。进入新千年,杭州市实施了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三位一体”社区治理体制,探索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治理体制,并由此奠定了杭州市基层社会治理“全省领先、全国示范”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杭州市推出的“楼宇党建”“智慧社区”“三社联动”“3+X社区服务综合体”等等,也均成为杭州市社区治理改革的新名片。此外,近年来杭州市探索建立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网格管理机制、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四个平台”建设等,也均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之,简要回顾40年杭州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基本历程,可以发现,不断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使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效地贴近群众需要、贴近基层治理工作需要,既是杭州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不断推进的重要动力源,也是杭州市社会治理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五,以“互联网+社会治理”为平台,始终坚持把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与效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点。

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杭州市作为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的领先城市,同样成为了国内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先行城市。早在新千年之初,杭州市就率先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而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应用于政府日常管理,杭州市多个城区、街道、社区运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了治理网络平台,提升了基层部门对社区需求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反馈能力,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与网络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例如,杭州上城区的“平安365”、江干区的“智慧江干”、桐庐县的智慧治理、丁兰街道的智慧社区、凯旋街道的治理“云平台”等,这些技术尝试不仅有助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务;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助于创新治理信息和指令信息在部门之间的流转方式,打破城市治理的部门壁垒现象,显著提升了城市社会治理的效能,不断改进了群众所吐槽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政府可以更多地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声音与网民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情、引导民意、化解矛盾。每一条网民留言都是一个“微”数据,网络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把这些“微”数据搜集起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精准连接供需双方,准确解决网民需求,让百姓在网络世界里有更多获得感。总之,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形成新的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机制,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与效能,一直是杭州近年来社会治理改革探索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一努力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推进社会治理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