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纪实 |
2018年10月08日 09:33:08 星期一 新华社 |
深圳市景(3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华社深圳10月7日电 题: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纪实 开栏的话: 这是对历史的回望——每一个城市的崛起,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唤起人们对“春天故事”的回忆与激动。 这是对未来的展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书写新篇,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成就。 从10月7日起,新华社开设“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集纳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篇章。 南海之滨,改革创新大潮在这里不断喷涌。 39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从“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起步,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在这里宣示。 从“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再出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里吹响。 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鹏城深圳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 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企业“生命力” 70多岁的梁宪,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来蛇口的感受。 1979年7月,30多岁的梁宪从香港坐船第一次来到蛇口渔民码头,他作为交通部派往香港招商局工作的外派干部,与袁庚等人共同参与蛇口工业区的建设。“那时候的蛇口真可以说是穷乡僻壤,淡水只有两口井,经济发展硬件、软件的基础都很薄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轰鸣炸响,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孵化为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巨头。 在梁宪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比较成功,“关键在于它们从一开始便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股份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蛇口提出实行股份制,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搞股份制改革时,“还给人异想天开的感觉,面临很大压力”。 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的蛇口与前海,历史在这里交汇,创新在这里书写。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正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40多岁的货车司机徐军,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第一个尝试互联网银行贷款的人。当货车司机20多年,徐军平常在四川和广东之间“跑车”。 “微众银行的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超过600万人无人行征信记录,73%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站在微众银行控制中心,行长李南青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用户数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前海微众银行有效用户总数已经超过8000万人。 欲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林。 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等诸多“第一”,到近期的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商事登记改革“三十证合一”、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深圳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 知识产权申请人好似“赛马”,但要想跑出好成绩,离不开好的“赛道”。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完善的“赛道”正激发“赛马”潜能。 从销售额只有300多万元到百亿元数量级,大疆只用了几年时间。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疆专利申请的爆发,以及对飞行器及部件、云台、数据传输及显示等方面进行的专利布局。 “知识产权是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南山区科创局局长刘石明说,“只有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赛道’,才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深圳市深南大道(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科技创新,锻造经济腾飞“核动力” 根据手机提示上下左右转动头部,建立人脸三维模型,实现免接触解锁……近期流行的带有3D人脸识别功能的“网红”手机,将背后的深圳企业奥比中光推向台前。“三年磨一剑,我们从2015年开始投入研发的3D结构光手机方案,终于迎来了成果检验的一刻。”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说。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回顾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常回忆起19年前那个秋天。彼时,“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创新驱动”的观点不断深入人心,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在高交会上,马化腾带着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展馆,推销QQ的前身OICQ。他拿到了腾讯公司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巨子从深圳走向世界,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依然马力十足,迸发创新能量。 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从一飞冲天的大疆无人机,到有望颠覆显示技术的光峰光电激光电视,“创客”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打破“不可能”。 一个个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微信+”连接地铁、电影院、医院等线下场景,“无人机+”布局美景航拍、农业植保、快递投送等功能,“机械臂+”畅想咖啡店、餐馆、客厅等消费级应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无中生有”,蓬勃生长。 40载激情岁月,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巨大的香港相当。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深圳创新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达476.3亿元,增长15.4%。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年风云变幻,从老牌“创客”到科技“新军”,不变的是创新的勇气。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总部基地片区以及深圳湾片区(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管理创新,催化社会治理“凝聚力” 从自动化“拉链车”连续“吞吐”形成的潮汐车道,到早晚高峰期间只允许载有2人以上车辆驶入的“多乘员车道”,再到“人脸识别”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一个个深圳“网红”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创新。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人倍觉亲切,鼓励众多年轻人在此扎根拼搏。如今,在一系列举措作用下,经济特区不断孕育更包容更多元、充满凝聚力的城市文化。 协调组织国际植物学大会,参与光明滑坡事故救援,“U站”提供不间断志愿服务,“志愿者之城”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已有超过155万名注册志愿者,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2万场次。 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也让人“暖暖的”。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长期就业指导的“青年驿站”,成为不少异乡学生“深圳梦”的起点。“像回到了大学岁月,找到了‘家’的感觉。”曾入住青年驿站的创客胡贤辉说。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不断形成。 佩戴红袖章、进行反电信诈骗宣传、及时举报违法线索,快递“小哥”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李龙文说,深圳目前有快递员4万余名,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打造群防群治守护网,有利于解决治安防控的基础性、常态性问题。 通过大数据计算,更加智能地实施潮汐车道;交通事故发生后,车子几分钟被拖走、交通秩序很快恢复……“平安与深圳市正在推进的智慧交通系统,形象一点说,相当于为城市增加几百公里道路。”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创新驱动。 “不依靠信息技术,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仅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而能高效地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炽热温度。今天的深圳,迈入新时代,蹄疾步稳、扬帆启航。 |
作者:记者 孙飞 编辑:张一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