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说,真的比过年还乐呵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11 16:23:47 星期日   

 

 

 

 

    冬日阳光下 手牵手联欢

    这是杭州杂技总团春节前的最后一场下乡演出,目的地是富阳渌渚镇阆坞村。

    去年轰轰烈烈的“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活动中,阆坞村是杭州文广集团蹲点调研的村,新春将至,为了满足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便有了这场“手牵手迎新春联欢会”。

    2月8日上午9点,载着30多位演职人员的大巴准时从团部开出,作为随行记者,我也在这辆车上。之前,道具车已先行一步。

    车里很安静,大家都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大巴才走过两三个街口,四周已经传来起起伏伏的鼾声。此时,明亮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一张张熟睡的脸上,让这个冬天的早晨有了一种异样的温情。

    11点20分,中巴车到达演出地点。那是一块平阔的水泥地面,据说是村里的“文化广场”,广场中央,已经有村民摆好了长条椅和高脚凳,迎接演出的到来。四周房子的屋顶上,还挂着尚未融化的残雪。

    才一下车,刚刚还在打盹的人们都像上了发条似的,七手八脚忙碌起来。小伙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组,麻利将各种钢制的构件和木板从道具车上抬下来,有序地摆在广场上,然后像搭积木似的拼接,拧上螺丝,铺上地毯,挂好背景幕布,连好音响设备......仅用了45分钟,一个宽17米,深5米的舞台便搭好了。

    已是中午,在当地镇政府食堂简单吃过工作餐,演员们便开始了演出前的化妆和走台。观众则早已涌到舞台前,其中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闻讯赶来的邻村村民。本村一位老大爷满脸自豪:“虽然每个村都有联欢,但今年他们村肯定没有我们村这么热闹,有气势。”

    下午1点30分,演出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开始。热场舞蹈过后,24岁的小伙子陈雨率先献上了杂技《晃管》。这个杂技,他已经练了整整12年。舞台上,陈雨踩着木板,站在直径约20厘米的钢管上,左右晃动,却稳如泰山。难度越来越大,钢管从一层加到两层、三层,最后加到五层,陈雨在钢管上做出金鸡独立、360度转身、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观众发出一阵阵惊呼!

    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郭红娟、张帆、孙欣怡等几位姑娘表演的杂技《敦煌彩塑》,难度高而又优美无比;李斌带来的小丑表演将魔术和滑稽熔为一炉,让现场的孩子们嗨翻了,追着他跑;魔术师赵晓亮在闪电火石之间变出一只只扑腾着翅膀的鸽子,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杂技《腾飞》,则尽显杭杂小伙子们的力量之美......

    下午3点半,演出结束。观众在兴奋中散去,而演员们还要忙着拆卸舞台。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拆、搬、抬、装车,他们配合得那么默契,井然有序。忙碌的人群中,几位小姑娘也在其中,她们的手脚和小伙子们一样利索。太阳渐渐西斜,舞台渐渐消散,广场渐渐恢复了原先的空旷。

    那一刻,作为旁观者的我,突然被这一场景所感动。人们往往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的光彩夺目,却没有看到他们舞台背后的磨砺和辛苦,而我,也是第一次亲见。

    演出科经理陶振炎告诉我,杭杂一年有300多场演出,这样的下乡演出,有160多场。

    杭滑进江东 村歌来助兴

    记者 厉玮 文 丁以婕 摄

    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江东村虽然比主城区更清冷一些,但处处透露着一股立春特有的蓬勃和朝气。临近新春,村上的文化礼堂又“闹猛”起来。

    昨天下午,“放歌新时代 文化进万家”2018杭州市新春文化下乡活动走进江东村文化礼堂,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为当地村民送去了一份沉甸甸的春节“大礼”。

    2016年至今,文化礼堂这一“新地标”为江东村村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底色。村民们定期文化科普,时常文艺演出,偶尔礼仪活动,还有电影下乡,文娱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今天是腊月廿四,南方地区俗称的“小年”。不过昨天上午,在江东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场“乡趣闹新春”的小年活动已经提前“开锣”了。百余名村民们聚在一起,送春联,烧年糕,泡米泡,发汤圆,回味特色的年俗,感受浓浓的年味。

    而当天的小年重头戏,则是下午的2018杭州市新春文化下乡活动。作为杭城“红色文艺骑兵”之一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此番精心准备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为江东村送去一份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杭州市新春文化下乡活动至今已开展了14年,这是我们杭滑首次来江东村演出。”杭滑青年演员、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人金一戈说。“在出发江东村前的20分钟,我跑进杭滑对面的理发室,临时剃了一个尤为喜感的光头。这才是我演独角戏的招牌造型,第一次去大江东得捎上最大的诚意。”

    江东村组织委员丁海江介绍,之前村里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文化演出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文化礼堂里都会上演两场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去年三月三,萧山金莲花艺术团来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次,我们在‘江东大家庭’微信群里发了通知,还在村委会广播里做了预报,也不知道现场200多个座位够不够。”

    当杭滑男歌手蒋涛唱起一曲喜气洋洋的《恭喜发财》,声音瞬间传遍阡陌,整个村子忽然“闹猛”起来了。主妇们兜着围裙就跑来了,老爷子们戴上乌毡帽蹒跚而至,结伴的孩子们一边跟唱一边蹦跶。因为是工作日的下午,老幼妇孺来得最多。

    71岁的芦奶奶特地骑着电瓶车,赶了好几里路来看演出。“最喜欢叶蓉和梁雪的独角戏,太发靥了。我第一次现场看独角戏,听说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真的比过年还乐呵。不少演员以前在西湖明珠频道的《开心茶馆》见过,终于算看到大活人了。”几乎每一个节目,芦奶奶都笑得合不拢嘴。

    按照习俗,小年期间得祭灶、迎春、大扫除。演出一结束,老老少少都匆匆赶回家干活去了。现场剩下几个村委干部在拆卸舞台,一群年幼的孩子帮忙收拾椅子。礼堂之内,灯笼高挂,平安祥和。散场之时,听到不少还未尽兴的村民,哼唱起了村歌《江东情最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字叫江东,小桥流水柳如烟,人在画图中,小楼也带江南调……”

    原先,说起河庄江东村,自然跟围垦脱不了干系,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一幅幅江边劳作的画面。不过因为“张公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历史,这个村子和文化是扳断骨头连着筋的。

    这些年江东村刮起了一阵文化新风,昔年的村委会变成了热闹的文化礼堂。每月一次的党员主题活动日,每年暑期的“春泥计划”,隔三岔五的传统礼仪活动;村民们唱起自发创作的村歌,诵读流传百年的家训;乡村舞台闪亮的聚光灯下,悠扬温婉的杭滩缓缓响起……如今,这些文艺生活“新常态”,让江东村村民间的关系更熟络、更亲近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