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暖心再暖房 南星街道征迁有温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3-07 16:43:02 星期三   

   

逼仄的巷口 施家山地块从此进入

  

红漆木门外贴上了封条,与过时的生活说再见。

  

南星街道施家山地块集体土地搬迁进度表

    杭州网讯 “背靠玉皇,面对钱塘,杭城风水,此地为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评价此地。然而当这里宜居的生活环境配上施家山破败的老房子,一切即显得“不入流。”

    顺着湿漉漉的石阶往上走,巷口逼仄而荒凉,攀附着窗户的藤蔓向天际延伸,把本就不多的阳光彻底隔绝。再往巷子里走,多是上了年头的低矮民宅、苍蝇餐馆……这里的118户居民,都盼着征迁来改善生活条件。

    四个小问题 解决安置人口认定

    签约前,入户调查、资料收集、房屋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繁琐。既要满足征迁政策,又要在阳光公开下进行,还要考虑到住户的具体情况。单其中的安置人口认定,也要反反复复做大量工作。

    “我们户口里9个人,凭什么只算6个?”这种质问,对于南星街道征收现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周亦林来说,再熟悉不过。

    施家山征迁对象成分复杂,有居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成员关系复杂,多三世同堂,在安置人口认定时,经常会有质疑的声音。

    “这家情况最复杂,户口上有9人,但实际有血缘关系的是6人。”周亦林说,另外3人均是挂户口到这里,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在安置人口认定时,只能登记6人。

    居民不同意怎么办?“只要问四个条件,大家‘对号入座’。”周亦林说,2001年12月31号以前户口是否在这?搬迁时户口是否在这?是否享受过福利分房?是否为该户家庭成员?四个条件一问,居民对照自身的条件查看是否符合人员补偿安置条例。

    “再不行,我们随叫随到,随时回答征迁户的问题。” 周亦林回答地特别坚定,在“80号文件”的政策之内一分不少,原则之外的一分不多,杜绝侥幸心理。

    90后新秀 深入征迁现场

    施家山118户居民,平均年龄60岁以上,如果让一个“90后小年轻”去做征迁工作,代沟会不会太大?

    “上次房管局已经把资料收走了,怎么你又过来?”“跟你讲也白讲。”90后征迁新秀郑中衡以前经常被这些叔叔阿姨们“嫌弃”,“嫌我太年轻了呗。”郑中衡笑着说,作为“三联三领”的下派干部,从2017年初参与馒头山皇城遗址调查,到如今施家山征迁工作,近半年的锻炼对于他来说收获不小,最初话都不敢说,而现在对这里的住户摸的门清。

    如今,再去做思想工作,居民们常把他请到家里,甚至还主动帮忙劝说其他居民。“小郑,又来做工作啦,来,我帮你。”施家山4号的郭阿姨说,当初她也是在郑中衡的劝说下同意征迁,并且成为第一个签约的住户,“年纪大了,政策也不懂,有什么问题他们随叫随到。”

    先暖心再暖房。南星街道征收现场指挥部里有30余名工作人员,除了原本征收小组的工作人员,还有上城区各机关部门的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一线执法人员。这支征迁队伍每天往返征迁现场和指挥部办公室,白天去住户家里当面向他们解释清楚政策,傍晚召开碰头会,汇报当天进度和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争分夺秒赶进度。

    腾笼换鸟 施家山面临新“转型”

    有了对新生活的期盼,算明白了自家的“征迁账”,越来越多的居民签约搬家,为城市拓宽发展新空间作出贡献。

    记者从南星街道了解到,施家山地块国有土地83户中,截止6月29日已完成71户评估,集体土地共计35户已签约20户,腾空22户。

    房屋搬迁后,施家山地块能腾出土地约3.5万平方米,可能被改造成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配套设施,和城市一起重获新生。       

    “街道接下来还要对尼龙山、二商场等地进行征收清零,实现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共赢,坚持‘筑巢引凤’和‘腾笼换鸟’并举。”南星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斌达说,将为上城区建设“四个标杆区”贡献南星力量。

来源:  作者:记者 王帆 刘文昭 通讯员 阮伟哲  编辑: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