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展示楼房的旧照片
杭州网讯 马市街位于杭州的闹市区,紧邻浙一、浙二医院,附近高楼林立,人来人往,在这些楼宇中间,夹着一座二层小楼,任凭时光流逝。
这幢不起眼的小楼叫冯山人巷6号,位于马市街一角,是中西结合风格的别墅建筑,建于19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11年,冯山人巷6号被列入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
时至今日,两层小楼在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早已“掉队”。冯山人巷6号被鉴定为危房,纳入危旧房治理改造范围。
如今,小楼即将迎来改变。
昔日的 “豪宅”,今天却是极大的不便
今年,黄三珠已经73岁了,40多年前,她风风光光地嫁进了冯山人巷6号。
回忆以往,二层小洋楼,檐廊青瓦,在周遭平房面前格外醒目。“上个世纪70年代,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已经很满足了,后来周边都建起了楼房,眼看着人家越盖越高,我们早就被比下去了。”
一墙之隔,这幢2层高的小洋楼被外界的高墙楼阁“隔离”开来,600多平米的空间生活着17户居民,在二楼的最西端,黄三珠和老伴挤在三十平方的小屋里。
木板凹陷,墙体脱落,管道堵塞……最让黄奶奶感到不便的是房间没有洗手间。白天去300米外的马市街上公厕,晚上在家用痰盂。
“我家在二楼,每天下楼去上厕所都心里发慌,楼梯是木板做的,里面被蛀空了,脚踩上去咯吱响,硬是撑到了现在。”黄奶奶说,洗澡也是一件闹心的事,只能烧水用脸盆擦洗,老伴就穿着短裤在外面的天井洗。
黄奶奶说,楼里的邻居们就在这样的不便中过了几十年。
看似安静的小楼 居民生活却乱得像团麻
远远望去,冯山人巷6号就像其他老建筑一样,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明白,他们的日常却是烦乱不堪。
刘桂秋,是冯山人巷6号的楼道小组长,是楼内17户居民的“管家”,按理说人少清闲,可她每天却忙得“脚不沾地”。
一早,她要先去看望楼内的几家高龄住户,黄爷爷家里的水管通了么,胡阿姨家塌陷的阳台有没有修缮。没有浴室,洗漱不便,二楼的一家住户在房间里隔了个浴室出来,由于管道泄露,楼上浴室的水经常泄到楼下,投诉不断……
除了调解住户间的纠纷,刘桂秋还得时刻盯着小楼的安全。由于地方狭窄,这里的违规搭建现象非常严重,私拉电线、门口的通道乱堆杂物、走廊里搭板烧饭。
每天,刘桂秋吃完饭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逛逛,和楼内的住户聊聊天,检查楼道安全。
说到下雨,刘桂秋至今心有余悸,“台风来了,这里实在扛不牢,大家都要转移,有一次住在二楼的一位90多岁老人,因为屋子里漏雨,着急拿桶接水的时候滑倒了。还好我们发现的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延续历史建筑 冯山人巷6号开始了改变
今年2月11日,黄奶奶早早起床,简单梳洗后,和这个生活了40多年的家短暂告别。随后,陆续有住户搬离,和黄奶奶一样,楼内的17家住户,一直盼着这一天。
3月3日,“冯山人巷6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案评审会”召开,确认整改方案后,施工方正式入驻。
冯山人巷6号的改变,开始了。
作为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冯山人巷6号的整治延续历史建筑特色风貌及构建,原先塌裂的屋顶正在重新修整,木柱、木屋架、木格栅、木地板等将被重点整改,违建也会被一并拆除,消除安全隐患。
改造过后,每家住户都将拥有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
现在,小楼四周已经搭好了脚手架,建筑工人正在清理空间,暗黄发黑的木头被一车车搬出,“这些木头都是从老房子上拆下的,大部分起支撑作用,很多内部已经开裂,严重的已经断掉”,现场的监工说,除了房梁不动,其他全部翻新,3个月后就会焕然一新了。
搬走了2个多月,黄奶奶和邻居们还是经常回来看房子,楼外已经搭起了木屋架,禁止入内。
隔着外墙,听到里面咚咚的敲打声,敲下去的不仅是破旧的房屋部件,更是以前“过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