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视频报道)
晴雨管家将给老人买好的菜放到桌子上
杭州网讯 东平巷社区有一群“闲不住”的人,74岁的孙新宝年轻时做过社区工作,现在还想发挥余热;87岁的马慧芳退休前是铁路医院的医生,现在还经常给社区居民量血压;这里还有懂瓦工的王叔叔,懂电工的张伯伯……已经退休的他们想要重新“上岗”,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
晴雨管家:社区居民自己管自己
老小区准物业管理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初东平巷社区建立了一种新的管家模式:晴雨管家。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有问题了,召开楼道居民民主讨论会共同协商。
现在,社区以中山中路279弄4、5、6、7四幢楼的居民作为试点,一个总管家,4个楼道管家。“我们150户居民谁家要是出现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晴雨管家。”5号楼的赵大姐告诉记者。
作为总管家的孙新宝,已经退休十多年了,“爱操心”的她怎么也闲不下来,现在她和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不同的是,她没有节假日,有突发情况立马赶到现场。
孙阿姨喜欢背一个大的斜挎包,包里放着一个水杯、一个小笔记本。“老百姓过日子总离不开家长里短,讲的话多了总要多喝些水润润嗓子,笔记本里就记些每天的工作。”翻开笔记本,里面整整齐齐地记下了每天邻里间的大小事项:4号楼的张大伯这两天风湿病犯了,4:30分去帮他接小孙子放学;6号楼李奶奶今天血压有点高;7号楼有一家管道漏水……
巴掌大的笔记本,每天不一样的事记录在内,有一件事,却从来没变过:给4号楼的李茹芬老人代买菜。老人今年88岁,由于小儿麻痹症一直躺在床上,家里只有保姆照顾她,所以每天买菜的重任就落到了孙阿姨的身上。山药、粽子、香肠……“不累的,每天给自己家里买菜的同时把邻居家的菜也可以帮忙买了。”孙阿姨说,小区里的空巢老人很多,有时候也会把大家的菜放在一起烧,大家很喜欢她做的菜,人多吃饭热闹。
“老管家”身后还有一群“青年管家”
邻里间沟通的事老管家们处理起来游刃有余,可碰上谁家桌子坏了,清理楼道间废弃物这些体力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老管家们发动起社区的年轻人,他们平日里上班,节假日的时候服务。
孙阿姨的女儿朱琳就是其中一名假日管家,楼道里闲置的沙发要搬走,给凹陷的地面修补,晚上社区的巡逻,这些都是假日管家常做的事。除了体力活,他们还要为老人们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哪些家政企业值得信赖?买哪款空调更划算?
“老人新买的手机不会用,教一次有时候还记不住。”朱琳说,我们假日管家下了班就过来,轮流教他们,现在他们用的比年轻人还熟练,5号楼的王叔叔学会了用微信,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就是给我们假日管家点赞。“从小到大,街坊邻里间和谐的生活都没有变过。”朱琳感慨,有条件了也不想搬走,不舍得这里的生活。
设立楼道基金 成立微项目
在东平巷,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00多名,老人们茶余饭后喜欢坐在一楼楼道口聊天,由于长久磨损,地面现在有些坑洼,经过居民大会的协商,大家决定把地面填平,粉刷一楼新墙面。
钱从哪来?“大家集资的。”孙阿姨说,每户居民一年上交50元,作为“楼道自治基金”,用途开支的话由所在楼道居民自主协商确定。
对于这笔钱的管理,管家们特别“拎得清”,孙阿姨说,一共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管理:由两名专人管理,一个管理项目,一个管钱和使用;第二步是使用:每次用钱,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然后由负责保管经费的人与其他居民一同采购。
有居民不同意怎么办?“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孙阿姨说,一下子不能解决这么多问题,我们就分两次解决,有些居民希望更换照明灯,有些希望在楼道间安装老年座椅,如果基金还有结余的话,我们就再讨论。
“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四方楼中,多年的邻居叫不出对方的名字,而在东平巷社,这里你来我往,亲密相连。”东平巷社区书记郑欣说,楼道内有些扶手外表的油漆已经脱落,老人上下楼梯不方便,下一步大家准备把自治基金用于楼道内的扶手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