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省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系列综述·体制机制篇

发布时间:2018-06-25 09:29:51

育有效市场,演绎资源配置的法则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体制性根源,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摘自“之江新语”《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

市场,浙江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浙江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体制培育史、市场主体成长史、市场空间开拓史、市场活力激发史。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解读浙江经济的时候曾指出:“一只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离不开这两只手,关键是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

200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要积极探索运用价格杠杆合理确定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各类要素的比价关系,形成有利于集约使用资源要素的机制。”

而后,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之江大地铺开——2006年,浙江启动工业用地“招拍挂”改革试点;2015年初,东阳和义乌开创全国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先河;同年,浙江对六大高能耗行业“动手术”,实行差别电价改革和煤电价格联动改革,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办法……

因为太过超前,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社会上议论很多。有人曾担心要素限制太多,会不会影响企业发展。后来的发展证明,没有必要担心,企业家是聪明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浙江充分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

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同志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浙江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路高歌猛进。

2013年11月1日,海宁全面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而后,这场改革在全省渐次铺开。全省各县(市、区)全面建立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企业分类指导、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等制度。用地、用电、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同步实施并不断完善。

市场的力量一旦形成,那只高高举起的“无形的手”很快就显示了它的威力,各种资源要素流动变得“有章可循”。

根据评价结果, 2016年累计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8.9亿元,分别征收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排污费、差别化水价1.3亿元、1.3亿元、1200多万元。

持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不仅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体制保障,也为破解要素制约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

浙江还在不断创新举措。2017年以来,浙江在工业领域推出了“亩均论英雄”改革,不但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而且推动了新动能的培育发展;

在项目领域推出了“标准地”改革,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不但有利于土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更为投资项目审批实现“最多跑一次”奠定了基础;

在生态建设领域推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等制度,不但有利于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更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原创素材。

新的“游戏规则”覆盖面将更广: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正在制定,资本、技术、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主要资源要素配置规则将进一步建立健全……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掀波涛。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浙江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推改革试点,挣脱束缚发展的桎梏

我们在各项改革中,经常通过试点的方法,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摘自“之江新语”《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总结的“改革论”。

弄潮儿向涛头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方向,近几年来,浙江人拿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智慧,承担了几十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大力促进金融体制、商事登记、投资审批、贸易通关、“多规合一”等各项改革开花结果,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就在最近,国务院下发通知,将面向全国范围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1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的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共计30项,其中出自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有6项,占总数的20%,占同时挂牌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35.3%,数量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

试点是改革的“金种子”。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试点的先行探索。今天的浙江,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改革试点全面开花,几乎每个设区市都承担了国家级试点任务。近年来,中央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杭州设立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开展保险创新改革试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并扩大民营银行试点;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嘉善开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湖州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据统计,我省省级及以上重大改革试点共164项,其中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复的有21项。一大批改革试点在之江大地荡起涟漪、佳音频传,成为新时期浙江改革发展的瞩目亮点。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更善于从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

2005年,瑞安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获悉这一基层创新举措,习近平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有力指导。没过多久,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当年底,习近平还亲自出席在瑞安召开的全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三位一体”改革在浙江18个县(市、区)的试点随后全面展开。今天,这项改革已推广到全省,还写进了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发现、总结了许多像瑞安“三位一体”这样的基层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经验,极大激发了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热情。近年来,浙江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次次诞生了行之有效并向全国推广的浙江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实践率先突破之后,如何将成熟的经验转化为成型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习近平既鼓励率先突破,也重视率先规范。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注重通过立法创新彻底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规范和完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改革新举措,成为浙江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2004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改革如潮,一方桑田可以见证。在一次次的试点、试验中,多少创新的种子已经埋下并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眼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经验做法,正在谋划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可复制、可参照、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周咏南 刘乐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