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开展以来,我先后走访了全市9个县(市、区)中的49个乡镇(社区),召开座谈会32次。听到群众的许多真知灼见,看到基层许多鲜活的实践探索,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我深刻认识到:过去15年,丽水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八八战略”的指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殷殷嘱托,鼓舞和鞭策着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绿色发展、赶超跨越。在不久前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充分肯定丽水的工作,极大激励和鼓舞了丽水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发挥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面对新时代高标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以新作为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依然要深化“八八战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要发挥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着力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园”。丽水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丽水,就叮嘱“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远一点,生态的优势不能丢”。一直以来,全市上下牢记教诲,把生态作为最核心的优势,把绿色作为最鲜亮的底色,始终立足这个优势去谋发展、抓工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大花园的战略部署,并将丽水定位为大花园的核心区。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明确大花园建设目标,当好先行者、主力军,打造诗画浙江的鲜活样板和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要以更宽的视野确立大花园建设标杆,树立世界眼光,对标国际标准,使大花园建设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地推进;要以更大手笔谋划大花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83个总投资2894亿元的实施类项目;还要以更务实举措彰显大花园特色,让丽水成为千姿百态的“最美核心区”。
二要发挥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着力培育发展软实力。丽水耕读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有1149名进士,汤显祖就在丽水这片土地上创作了不朽名著《牡丹亭》,一代名相范成大在处州(即今丽水)担任知府,重修通济堰,并制定了“堰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河长制”记录。丽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并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承,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既有蜚声中外的“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也有依托革命老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还有作为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独特的畲族文化传承,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侨乡文化等。丽水全市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水也是汉民族古村落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下一步,要强化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以瓯江文化为纽带,将散落在瓯江沿岸的畲族文化、华侨文化、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串珠成链,深挖内涵外延,打造文创产业带。要深化文旅融合,依托文化把名山大川、著名景点串珠成链,以水为纽带打造瓯江山水诗之路,以山为依托打造凤阳山和百山祖名山公园,以浙皖闽赣边界为载体打造生态旅游协作区,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发扬丽水人厚重朴实、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持续优化政府服务、信用法治等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三要发挥华侨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丽水因侨而闻名、因侨而兴盛,全市有港澳同胞、华人华侨41.5万人,占全省的20.55%,其中有10万多人从事国际贸易,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丽水着力打好“侨牌”,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有效推动了华侨要素资源回归。丽水自古就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龙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地之一。十五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开放发展、借力发展。下一步,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放带动,加强对华侨的联系和服务,进一步吸引华侨返乡、侨资回流兴业创业。今年举办首届世界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加快建设完善青田华侨进口博览城、华侨投资项目交易中心,建设好华侨投资创业园,为华侨回归搭建平台,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
四要发挥绿色发展先行的优势,着力建设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坚定绿色发展定力,坚持绿色主基调,高扬发展主旋律,比较好地处理好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仅生态环境全国领先,还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优美的良性循环,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目前,丽水上下推进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定力更加坚定,干劲更加充足。下一步,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其他领域改革,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市。以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为载体,继续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最大程度释放“两山”红利的新路子。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民权利,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让“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水流变资金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先行区建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设计,努力成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者、生态价值标准的制定者、生态价值体系的评估者。
找准问题
补齐发展短板
有优势必然有短板。丽水要写好“八八战略”的续篇,就必须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找准短板、尽快补齐短板。
一要加快补齐综合交通短板,着力打造浙西南交通枢纽。到丽水山区调研,才深刻体验到“山路十八弯”,山区群众穷在山上、苦在路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丽水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交通仍然是丽水发展的最大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要把交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关键支撑,积极对接全省大通道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接轨大湾区的水陆空综合交通大格局。要全力以赴推进丽水机场工程,积极谋划杭丽、温武高铁,早日开工衢丽高铁,加快建设衢宁高铁;大力推进全域通景公路建设,加快复兴瓯江航运,努力把丽水建设成为浙西南交通枢纽。
二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蕴含着一个“两山”之间转换通道的问题,这个通道就是产业。换句话说,产业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有所侧重,抬高门槛,重点是做好产业选择,明确产业导向,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二、三次产业都有了较大发展,而且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进入新时代,丽水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变为发展优势。例如,我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招商,引进上市公司科伦药业重组浙江国镜药业公司,凭借龙泉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国镜药业空气净化系统维护费节省近60%,蒸汽耗用成本下降90%,成为全省健康医药产业的标杆。尽管如此,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产业体系不完善、大企业龙头企业缺乏,仍然是制约丽水打开“两山”通道的突出短板。下一步,要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发展生态农业,大张旗鼓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之上的生态工业。特别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在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招大引强,下决心引进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要打好“互联网+”“生态+”“标准+”“能耗-”“污染-”的组合拳,全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三要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水平低和部分乡村空壳化,是丽水推进统筹发展的两大难题。我们面临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丽水是浙江最大的乡村,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8.2%。我们必须担当起乡村振兴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历史责任,深入破解山区村庄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要动员和吸引一批有情怀、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回归乡村,依靠他们重新发现乡村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进行乡村综合创新,重构乡村生产关系,实现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创客与本土农民共建共享乡村振兴。要突出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弘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大行动,全域推进拯救老屋行动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奏响新时代的乡村牧歌、打造世界级的诗画田园、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丽水城市化率只有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必须加快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总结推广“小县大城、组团发展”经验,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要素集约,动员处于高山、远山和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群众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同时,要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赢城中村改造硬仗,突出瓯江(南明湖)轴线,加快形成“一江双城三片”的空间结构,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把丽水打造成一个可以找得到诗和远方,看得到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旅游胜地。
四要补齐人才和科技短板,着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近几年,丽水人才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人才总量较小、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边引进边流失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同时,丽水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办好丽水学院和丽水职技院。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加快建设各类产业综合体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既要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依托杭州、宁波建设科创飞地,柔性引进人才。同时,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卫生、教育等供给水平,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从2016年起,丽水市常住人口的流向出现拐点,由净流出变为净流入,去年净流入1.2万余人。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大力推动“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和“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等,吸引一批有情怀的人才回归乡村,引导广大人才向乡村流动,鼓励他们在农村广阔舞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作者为中共丽水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