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脚踏黄土、融入乡村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次凝心聚力、为民解忧的作风锤炼。
这是一卷开山劈路、泼墨挥毫的振兴诗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启动以来,杭州39名市领导率先垂范,全市4.3万名干部结对联系3089个村(社),累计走访农户165.13万户次,走访企业7.99万家次,召开民情恳谈会3.5万次,开展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集中宣讲7600余场次,收集工作性意见建议3.6万条次。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全市各地各单位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化拓展“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积极在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基层治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谋思路、出实招、破难题,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地开花结果。
交通先行 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蓝图已经绘就,杭州正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自己的瑰丽答卷。
在“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中,市交投集团对建德市三都镇发展提出了以交通先行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建德市、三都镇提前研究S311省道梅梓线(含桐溪大桥)项目,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集团系统企业与三都镇、5个村、1个小学也开展了一对一帮扶共建,在道路建设、文化礼堂、教学设施、美丽庭院、旅游接待、环境整治等进行帮扶,勾勒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添活力的美丽画卷。
市交通运输局以“辛苦指数”换得村民“幸福指数”。启动8条共11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制定全市农村公路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全市1800公里的农村骨干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隔音屏2545米,开通、提升淳安县23个行政村农村客运,实现全市“村村通客车”目标,开通全省首条跨三地(桐庐、诸暨、金华)农村客运班线。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以前,我们说村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现在还有送法下乡的‘村村通’哩!以前有事得花钱请律师,现在律师不请自来、免费服务,真是一件好事啊!”在余杭区塘栖镇莫家桥,村民为市司法局举办的市民学法大讲堂点赞。
乡村振兴需要乡风文明,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中,市司法局通过“三式普法”建立全民普法工作新机制:法治讲座“零距离式”服务,送法进村“一站式”服务和普法资料“量身定做式”服务。
“应村委和村民要求,我们将市民学法大讲堂搬到田间地头,并组织知名律师在莫家桥村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及预防诈骗的普法专题讲座。”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司法局通过与镇村普法结对的形式,建立了法治宣传教育点,该法治宣传教育点包括普法课堂、法律咨询室、法治书屋、法治宣传栏等项目,为百姓学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提供平台。
“美丽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现在村里是一天一个样,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越来越舒心了。”老党员应寿德感慨地说。去年以来,寿昌镇山峰村实施的美丽乡村整治工程,村内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入村口进行景观改造,刘家、高田畈等自然村环境及危旧房整治,农村文化大礼堂、体育场所等配套设施也在同步推进。
“杭州百千万蹲点调研单位及建德组团包干联系部门,帮助争取到农村光伏发电、旱改水、寿昌江(高田畈段)堤坝建设等5大工程,累计资金达1200余万元,可每年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民打开了话匣子。结合物业出租、土地流转、民宿开发……一条多元的绿色产业链在山峰村内慢慢形成,村民们尝到了“美丽环境”带来“美丽经济”的甜头。
寿昌镇山峰村的可喜变化,映射的是杭州深化拓展“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的实效。杭州按照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的要求,逐一抓好蹲点调研发现问题的协调解决,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在了解到庄源村有山有水自然资源丰富,但村劳动人口“空心化”严重,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时,市发规院建议村两委班子,要做好土地、林木等资源统计工作,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还邀请了杭州农科院专家帮助当地村民解决农作物种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