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傍晚,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百千万”第三批调研组在党组成员、副院长郎长华的带领下,来到了建德市三都镇和村村。


虽然抵达和村村时已近暮色,调研组还是第一时间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进行了面对面的坦诚交流,详细了解村集体经济状况、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村民的收入情况。经过座谈和走访,调研组得知,和村村班子成员非常团结齐心,全部都是两届顺利连任,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前的3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0多万元,在全镇的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二;同时,和村村的村民非常勤劳,白天从事田里的农活,晚上回家还从事伞架加工工作。
村民的勤劳肯干、村委干部的用心为民让调研组深受感动和鼓舞,村风村貌以及文化建设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郎副院长建议村委,既要发挥村委干部的战斗力,也要加强与农业对口线上的联系沟通,将地方的积极性和上面的支持结合起来;多发掘本村人才资源,将走出去的村民再请回来,为村里的建设多出一份力。

座谈会上,调研小组成员代表所在支部,与和村党总支部共同签署了“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书”。调研组还向和村村送上了各种法制宣传资料。
蹲点手记
3月19日以来,杭州中院10个蹲点调研组、56名不同岗位干部在院领导带领下分三批走访了建德市三都镇及10个行政村。值得一提的是,本着既体察民风民情、又锻炼年轻干部的目的,在本轮“百千万”走访人员中,共有18名85后年轻干部参与其中。
通过此次走访,他们对农村农民有了直接而鲜活的感受,并积极利用自己专业特长,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一起来看看,他们蹲点回来后的感受——
三都之美
江南水乡名不虚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到建德市三都镇绿源村见到的景象与我之前参加驻村蹲点调研看到的大不相同,甚至说有点天壤之别。传说中的江南水乡名不虚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村容整洁,屋落整齐,空气清新,小溪潺潺,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挨家挨户走下来,体会到了当地百姓的淳朴,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逯庆堂(审管办法官助理)
景色美、空气好,老奶奶80多岁身体依然硬朗
三月的樟村畈村桃红柳绿,正值采茶时节。我们走进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遇农户就与他们亲切交谈。路遇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气色很好,向我们热情地介绍道“我们村景色美,空气好,我今年八十多岁了身体很硬朗,还能下地干农活呢……”,言语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戴军(纪检监察组主任科员)
3.6平方公里小村子,全国最大的“西红花”基地
如今的圣江村坐拥青山绿水、发展特色产业、科学合理规划,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是几代圣江人“传好接力棒”,不断勤劳奋斗的结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干部们担负着繁杂的各项工作,还要做到事无巨细,确实不易。圣江村的村干部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美丽,让我们在这个面积不过3.6平方公里的小村子里,遇见了全国最大的“西红花”基地,遇见了勤劳朴实的村民们,遇见了团结奋进的村委班子,也预见了圣江村在不久将来的蓬勃发展。陈洁颖(教育培训处主任科员)
三都的人
党员带头搞卫生,人人都是保洁员
镇头村的环境卫生有很大的改善。街道干净明亮,花坛修葺一新,垃圾桶外找不到一点垃圾。村中整洁的环境不禁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以前村里要请专门的保洁员定期打扫,这对村里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村里没有固定的保洁员,村里的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包干包区打扫卫生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流动党员则由其家里人代为打扫,看着这么干净的环境,村民也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村里人人都是保洁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优美。胡丁(审监庭文员)
问题最多和村为什么感觉良好?
去蹲点前,我们拿到的问题清单上,问题最多的就是和村村。然而,介绍情况时,村支书自豪地说:“我们这届班子是这么多村里最团结的,2013年起我们连任两届,连续两年综合考核在镇里排第二。2013年以前,和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是3万多,现在,和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达到20多万。”我们小组成员很纳闷,后来想明白了,和村村是敢于暴露问题啊,敢于暴露问题,调研组才会了解真实情况。有这样的班子,村里的事业才会发展得更好,和村人才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方璐(执行局书记员)
在那高山之上,一颗红心向太阳
东方村地处位于建德市最偏远的高山之上,自然条件不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我们的走访受到了农户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热情好客、非常乐于与我们交流,在我们向数十名村民代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精神之后,他们反响热烈,对宣讲内容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对十九大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表示对东方村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薛黄一(行政庭书记员)
村民的信心、基层干部的决心和我的初心
对马宅村的调研走访,我收获到了村民质朴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收获到了村两委全心投入农村建设发展的满满热情,更收获到了贴近土地、靠近基层、亲近百姓时自己内心的充盈。我感悟到了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感悟到了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坚强决心,更感悟到了自己为祖国法治事业奋斗的初心。张琪(民五庭法官助理)
三都的难

干劲仍在,困难犹存
三都村两委坦陈,他们有美好的发展规划,也有摩拳擦掌的干劲,但征迁难成为他们施展拳脚的最大困扰,特色产业和相关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举步维艰。基层领导频换,有关政策朝令夕改,征迁补偿标准不高,补偿公平性难以把握,以及村委支配集体土地的权力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是上述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村委创收难,历经十年,村委收入增长停滞不前,随着基层工作量的增长,人员队伍的扩大,建设项目的增加,村财政已是捉襟见肘。方世宏(刑二庭法官助理)
为三都的明天建言献策

集体致富: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对于羊峨村旅游产业的培育,我们建议村两委结合三都镇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挖掘牡丹、红豆衫树和洪氏祠堂等“三宝”的天然优势,举办好“牡丹节”、“洪氏文化节”等,不断提高山村的知名度,让游客亲身感受好山好水,重点吸引居家养老、亲子活动、农产品采摘和休闲度假项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村民集体致富。朱俊杰(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资金匮乏: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针对镇头村发展缺乏资金,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解决。对于“开源”,应当进一步宣传镇头村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资金;对项目方案已经获批,但资金仍未到位的情况,要主动与银行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对于“节流”,可以在一些劳务外包项目上做文章,如可以发动党员干部将一些本应外包的清洁工作内部消化,节约开支成本。陈翀翊(知识产权庭书记员)
农村“空心化”:老年食堂值得推广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乌祥村作为三都镇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有着非常明显的“空心化”现象,村里老人居多,年轻人多在外打工,因此如何解决好老人的日常照顾是一个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的就是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困难。乌祥村开办了老年食堂,并且提供“送餐”服务,这确实是解决老人照顾问题的一个有效举措,值得推广。陈海钧(法警支队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