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乡为临安乡村发展添动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5-17 10:45:20 星期四   

近日,由市农业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种业集团和临安区政府共同组织的“助力‘百千万’、服务新三农”春耕备耕科技下乡主题活动在临安区湍口镇拉开帷幕。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市直各单位向镇村赠送了价值7万余元的科技书籍、农资。 

进村入户访民情 

今年“百千万”活动开展以来,由市农业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种业集团组建的市调研组与临安区两级联动,采取“1+X”走访模式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就是一支走访团队,“X”就是科技小分队、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等专业特色队伍。市调研组和临安区直机关、镇干部协同走访,进村入户与退休村干部、困难户、普通农户面对面交流;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特色水产养殖项目;走在田间地头,与村民聊春耕备耕。 

专家带队解难题 

市调研组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湍口村有位养殖户想扩大石斑鱼养殖规模,但苦于苗种采购困难、苗种孵化和提升养殖密度技术欠佳等因素制约,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们第一时间实地了解情况、精准开出“良方”,现场帮助解决场地改建方案、养殖技术提升等问题,并搭建长期对接辅导的沟通渠道。 

临安区直部门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农户缺少技术培训平台,区林业局(农业局)立即组建由12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组成的帮扶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结对服务,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交流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提升专业技能。 


特事特办暖人心 

在今年“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开展初期,遇到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3月4日傍晚,临安西部地区突刮大风,位于湍口镇迎丰村的食用菌基地受灾严重,9000多平方米菇棚吹塌,18万棒香菇及新制的3万菌棒遭到严重破坏,共计损失200余万。湍口镇党委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协调湍口信用社帮助农户申请贷款;区林业局(农业局)立即向市农业局申请“菜篮子”基地救灾补助资金,并把基地受灾设施重建列入临安区2018年产业化项目。目前,该食用菌基地已开始重建生产。 

截止目前,市、区两级联合开展的科技下乡服务已组织活动30余次,实地走访和指导企业、基地、大户110个,举办培训班16期,开展大型主题活动1次。接下来将继续全面掌握农民春耕备耕情况,备足生产物资,确保生产需求。 

调研手记 

情景一:民情座谈会

为了尽快熟悉了解村里的整体情况,在走访农户前,我们组织召开了一次民情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很多年富力强的村民都选择出门打工或者做点小生意,而身患疾病的老人只能留守在家中,有的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补贴点家用,有的靠子女的资助,有的只能靠政府每个月几百元的养老补贴来维持生活。听了村民的讲述,我们感受到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有部分老年人,生活水平较低,需要我们给予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仍然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帮助解决的问题。 

情景二:西坞小组长

家西坞是后葛村相对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当我们走访到西坞的小组长家中时,勤劳淳朴的小组长刚从外面干活回来,他热情地倒茶招待我们,听闻我们到来的目的,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组一共有17户人家,由于通往山上的道路太差,有些人家已经搬到山下去住了,也希望政府能考虑给我们这里的路修一修。另外,我们这里还有一条古道,山上的风景很好,我们也想能否将这条古道也修缮一下。修好后,可以大力开展民宿旅游,既可以解决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他边说边带着我们实地察看了周围的环境和山貌,确实如他所说的风景非常好,空气清新,门前不远处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上直淌而下。这样的环境加上一排老房子,稍加修缮即可开发成民宿,良好的环境确实有点让人来了就想要留下。“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已经成为西坞村民心中最真切的期盼。 

情景三:村民王大伯家

在村民王大伯家中,王大伯告诉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山核桃和毛竹,但是大多数地方都没有林道,老百姓采摘山核桃和采伐毛竹都需要一点点从高山上背下来,非常花费人力,不仅不方便,而且成本也高。因此开辟林道已经是老百姓提及次数较多的建议。对于他们的诉愿,我们一字不漏地记录了下来。回去之后,我们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昌化镇政府,并且做好沟通对接,真心希望能替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来源:杭州组工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