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深方益远 谋定而后动
“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市数据资源局负责对接联系临安区太湖源镇。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与基层干部共同谋划发展思路,选择夏村村开展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工作。
一、认真走访,蹲点调研,发现乡村振兴理解有偏差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局26名干部(含直属事业单位)累计走访20个村,921户农户(1376户次)、57家企业,落实解决各类问题127件,研究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思路15次,撰写思想体会和调研手记29篇。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基层在“乡村振兴”战略理解、执行上存在一些偏差。例如,轻谋划,忽视本村自然资源整合梳理;轻统筹,项目交叉重复造成浪费。为此,我们选择发展水平、自然禀赋均处于中等水平的夏村村,谋划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并推进落实,通过深度谋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二、摸清实情、吃透精神,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1、摸清基本情况,坚定发展信心
夏村村地处东天目山东侧,位于太湖源镇所在地北部,由原夏村、盛村坞、浪岭村、黄岗村、农场村5个村撤并组成,地域面积16.65平方公里,总人口2247人。夏村村有几大优势:一是自然景观优美。村口有一棵500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一座石拱桥,传说为“海龙仙”建造,人称“封门桥”。二是产业结构多样。农业生产以种植竹笋、山核桃为主,近年来香榧也发展较快。三是水资源丰富。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夏村水库,库容量100万方。四是历史底蕴深厚。盛村坞自然村有佛教胜地龙门寺,樟村自然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士玉民居”,农场自然村有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10间泥木结构的2层知青屋。
2、吃透中央精神,探索振兴之路
一是在工作目标上,与中央、省、市有关工作衔接。通过三年努力,既提出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农民增收渠道多元、人均收入增长、农民生活富裕等物质方面的指标,又明确了村容村貌村道改善、村级管理治理有序、生态和乡风文明、党组织建设等精神方面的指标。二是在工作原则上,强调三个“突出”。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两手硬,突出党管乡村振兴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两手抓,突出统筹协调和突出重点两兼顾。三是在工作任务上,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即村级集体经济文章,深化改革文章,环境整治文章,活动评选文章。
3、谋划9大工程,化潜力为优势
一是通过1000平方米民宿建设工程,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310万元,争取政府支持140万元,村土地投入50万元。项目自今年6月启动。二是通过百亩科技农业示范园工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自今年6月启动。三是通过“夏士玉民居”保护开发工程,达到传承文化、保护开发和增收的目的。目前项目落地面积900平方米,对外招租。项目自今年6月启动。四是通过100万立方米水资源联营工程,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自今年6月启动。五是通过多层次生态文化旅游工程,形成民宿+观光农业+文化旅游格局,力争2020年前完成。六是通过村容村貌村道整治提升工程,使村容村貌村道硬化、美化、亮化、彩化。项目将于2020年前逐步安排落实。七是通过乡风文明创建工程,促进和谐文明。如每年开展一次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讲好夏村故事。此外,还谋划了农林大学示范园建设工程,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基地优势,通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200亩集体用地深度开发工程,计划收回集体土地分散承包权,通过招引优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等。
4、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每月召开一次局、镇、村联合汇报会,形成市数据资源局党组指导、镇党委领导、村党委负责、村干部领衔,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的制度。二是建立制度。建立每个项目1名干部联系制度,明确进度计划,抓好落实。三是加强宣传。借助各类媒体,讲好夏村故事。争取社会支持,民资参与,形成广泛合力。
三、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抓住乡村振兴工作牛鼻子
通过夏村试点,得到了一些启示。建议市委以行政村为单元,全面制订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行政村变革,带动全市农村变革。同时将“三年行动计划”制订落实情况纳入“百千万”活动考核,坚持数年,以成燎原之势。
1、行政村是乡村振兴的最基层单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一个行政村就是一面“回音壁”。只有一个又一个行政村的“实”变化,才能带来举国上下的“真”变化。因此把“力” 用在行政村是好的选择。
2、抓好村级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我市目前有3000多个乡村型行政村。经过前几年的有序归并,区、县(市)内的大多数行政村基本规模相当,村与村之间山、水、田、林、路的自然面貌相似,每个行政村内自然村落的个数也相差不大,这给行政村党组织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抓点做样、开展工作竞赛、提高领导水平创造了条件。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乡村振兴搞得好不好,一看一比就知道。
3、制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水平的极大考验。以制订行政村“三年行动计划”入手,可以倒逼农村党组织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吃透中央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以学促干,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倒逼农村干部眼睛从向“上”到向“下”,变比“关系”为比“能力”,激发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调动农民积极性。
四、目标明确、保障到位,理清乡村振兴前进新计划
要把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导则、引领,坚持长短结合、系统谋划,切忌为制订而制订、应付了事。建议行动计划包含以下内容:
1、工作目标。明确“三年为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第一期与中央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同步,提出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农民增收渠道多元、人均收入增长、农民生活富裕等物质方面的指标,同时提出村容村貌村道改善、村级管理治理有序、生态和乡风文明、党组织建设等精神方面的指标。
2、工作原则。要强调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两手硬”。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列入“发挥政府作用”的工作范畴,作为党领导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把宏观指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和依靠市场力量发挥龙头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夯实产业兴旺的基础。二是突出党管乡村振兴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两手抓”。把党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协调、有效工作上,统一于各级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尊重农民自愿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家庭经营渠道。三是突出统筹协调和突出重点“两兼顾”。统筹协调山、水、田、林,制订资源目录,有效整合配置生态,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突出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村庄全面转型。
3、主要任务。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村级集体经济。抓住消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机遇,通过项目引领,发展集体经济;抓住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制度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加强管理、经营机制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抓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机遇,通过劳务折价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抓住全域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机遇,挖掘革命、历史、佛教文化,发展集体经济。二是深化改革。以土地流转改革为重点,促进绿色产业深度转型。抓好农民承包地流转签约,抓好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建立产学研融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龙头带动、农户联动的氛围,积极稳妥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三权分置”改革样板。三是环境整治文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村道。完善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新建住宅深埋三格式化粪池,合理规划新建生态公厕,补齐农村无害化公厕短板。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保护乡村古建筑,保留乡村原生态风貌,强化新建住宅规划,建设乡村田园建筑示范。依托重点工程,争取项目支持,全力推进村道硬化。四是活动评选。持续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评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通过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屋建筑、灌溉库渠坝址,挖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展示农耕文化,淳化民风,凝聚民心。抓好农村公墓规划,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弘扬健康节俭的作风。
4、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按照中央“五级书记”抓振兴要求,强化“一线总指挥”意识,形成镇党委领导、村党委负责、驻村干部指导、村干部领衔,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制度。建立每个项目由1名干部联系制度、定期汇报督查制度,并纳入对村干部工作考核。二是完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对外公开招投标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将实施绩效纳入对镇街道年度考核、对区县(市)党委政府的综合考评。三是加强宣传。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讲好农村故事。争取社会支持,民资参与,形成广泛合力。
投稿邮箱:hzdaily@126.com
联系电话:0571-8505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