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杭网聚焦>>2018美丽中国长江行生态篇>>  
 
【美丽中国长江行】杭州西湖:生态修复不停歇 湖光山色又重现
2018年05月21日 12:00:50 星期一  当代先锋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生态修复成效在碧波绿树上得以直观呈现。

曲径通幽、水鸟低飞、蜻蜓立荷尖;幽绿透亮的湖水中,鱼儿穿梭其间,轻舟过处碧波荡漾、水草起舞;沿岸绿树葱郁、茅草繁茂,举目远眺,只见山色空蒙,青黛含翠。这番悠然怡人的景象,在如今的西湖随处可见。 

5月14日上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媒体浙江行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杭州西湖,了解此处水域生态修复成效。

西湖一景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作为杭州的名片,西湖历来受无数文人墨客所称赞。然而,作为典型的南方城市景观湖泊,西湖在水环境保护治理上也遇到了同许多南方城市景观湖泊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西湖因湖山分离、水质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弱、交通混乱、游览系统不完善、旅游空间严重不足、村落无序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而变得“千疮百孔”。

天水一色,西湖愈发美丽。

“西湖三面云山,一水抱城,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湖泊,自然水源不够丰沛,不利于西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陈琳介绍,1986年杭州建了西湖引水工程,年引水量可达2400万方。但受钱塘江潮汐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水质已不能满足西湖引水的需要。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后,西湖库容量增加,水量补给的矛盾加大。“为此,2002年新建了日处理量为40万方的引水预处理场,采取絮凝沉淀的方法,对原水进行净化,大大提高了入湖水质的质量。”

通过环湖截污、底泥疏浚、引水入湖、湖域西扩等工程措施的相继实施,西湖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要进一步降低西湖水体营养水平,提升水质,还面临着沉水植物匮乏、引水入湖高氮负荷、局部湖区水体更新滞缓、低等藻类异常增殖等关键难题。

透过波光粼粼的碧波,可以看到许多形态各异的水生动植物。

2009年起,西湖相继实施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西湖水质改善和水环境生态恢复项目”和“西湖水质提升与生态系统稳态调控项目”,研发西湖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和集成方案,并相应实施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优化、钱塘江大规模引水高效降氮、北里湖生态修复等多项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西湖水质,提高西湖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健康生态湖泊。

在西湖湖西水域,记者看到许多灰鹭。

船行至湖西茅家埠,惊飞了几只休憩地灰鹭。“以前湖西没有水鸟,鱼也特别少,生物多样性比较差。”陈琳告诉记者,西湖湖西水域的生态修复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施工工艺进行了巧妙的优化和创新。通过后期的管理、维护和培育,湖西工程示范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67%,进一步提升了水生态及水环境质量,沉水植被恢复区水质清澈见底。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到这里来栖息生活。

如今的湖西,水生植物的栽植总面积约11.8万平方米,盖度达30%以上,构建了具有自然梯度的以沉水植物为主,浮叶、挺水植物相结合的复合水生植物种群,且一年四季,季季均有水下植物景观。这些水生植物各司其职,例如挺水植物是地表径流入湖前的一道“净化器”;浮叶植物能起到一定的消浪作用;而沉水植物则能固着底泥,改善水质、增加湖水的含氧量及生物多样性等。

经过生态治理后,西湖水域明显改善,但治理工作仍需不间断,养护工作更需辅助做好。图为水生植物养护工人打捞水面的浮草、落叶等。

通过生态修复,西湖的水愈发清透,各类水生植物得以繁茂、动物得以栖息。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昔日苏东坡的断言至今仍具警醒之意。西湖的生态治理与保护只有不停歇,“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方可成为现实。而人人都能爱护生态环境,才更是生态之美的前提之要。

西湖一隅,荷叶田田。

西湖良好的水质滋养了沿岸翠木,这些枝繁叶茂的树木为人们提供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随着生态修复治理的深入推进,西湖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而市民逐日增强的环保意识,更为西湖的治理工作添加动力。陈琳说,“西湖的每一个治理工程都有很长的调研过程,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才能使治理取得成效。此外,‘十二五’我们有一个‘回头看’,总结经验然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工作”。

作者:记者 王琳 编辑:张一寒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