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想在西湖边养老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报社当“字幕组”
发布时间:2018-10-31 14:24:55


2001年10月21日,金庸参加西湖论剑·网络峰会。 资料照片

金庸和杭州的渊源同样颇深,他曾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担任长达8年之久的院长一职。直到今天,浙大师生依然亲切地称呼金庸为“大师兄”。

算起来,金庸真正在杭州待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他深爱杭州,西湖可是“金大侠”笔下的御用地盘,在多部武侠小说中反复提及。

在原浙大党委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主编的《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段》(红旗出版社)中,提到金庸太太林乐怡很早就曾透露金庸本人的心思:他一生最喜爱的城市的确是杭州,确实有过在杭州终老的念头。为此金庸很早就在西湖边买过一套养老别墅,但因生活香港长久、医疗服务较为方便等原因,最终未能成行。

他始终记挂杭州,杭州也记挂他。2007年,杭州授予金庸“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金庸与浙江大学

金庸曾说过,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张浚生。1985年,张浚生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第一个拜访的香港名人便是时任《明报》社长的金庸。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当时金庸招待他的并非寻常待客的一杯清茶,而是在一宽口大肚的玻璃杯里倒上的一小杯白兰地。从此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1998年,62岁的张浚生离开香港回到杭州,主持浙江四校(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工作,并出任新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当时他得知金庸已有封笔不再写小说、拟到北大或浙大做学问的意愿。他随即与潘云鹤校长商量,聘请金庸为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有人说,正是张浚生,把金庸引回了家乡浙江。2018年初,张浚生已离世。

浙江大学官方微博昨晚7点55分发文悼念:“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伤心’……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此大侠皆成记忆,金庸先生走好!”

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的报社当翻译

1946年,金庸22岁,从海宁来到杭州,进入《东南日报》担任“记者兼收英文广播”一职,这是他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这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具体工作任务是收听外国电台,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英语广播,并择要翻译出来,偶尔也选一些英文报上的短文翻译备用。那时报馆的国际新闻稿可完全依靠收听后翻译而来。

一般情况,金庸晚上8点开始工作,一边收听英语广播,一边把重要的关键词记下来,再凭着记忆将收听到的新闻即时翻译成汉语。是的,有点像今天的美剧字幕组,而且还是不能重播重听的字幕组,必须一条过。这也证明金庸的英文很棒。

深感自己知识不够的金庸,在《东南日报》期间,还曾一边工作,一边考取向往已久的浙大研究生,并与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有过一席之谈,最后终因经济上的原因与求是园失之交臂。

不到一年,金庸就想辞职了。因为他突然觉得做外交官才是他的梦想,随后他向报社提出辞职,前往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攻读国际法。1947年10月6日,金庸在辞呈中写道:“至社工作将近一年,深感本身学识能力甚为不足,故工作殊乏成绩。现拟至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研究两年,恳请准予赐请长假,俾得求学之机会而将来回社服务或可稍能胜任也……”至此金庸离开杭州,到上海学习并后来获得作为《大公报》记者赴港工作的机会。

就职杭州《东南日报》是青年金庸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正是在这里,他踏进了报业大门,并几乎穷尽一生与这一职业相守。虽然他在杭州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年,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街巷古庙无一不留下他的足迹。多年后,身在香港的他让他笔下的小说人物一次次代替他回到杭州。

杭州忆,最忆是西湖

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期间,经常和友人同事到天香楼喝陈年花雕,以鲥鱼佐酒,也经常流连湖上,去过吴山的月下老人祠,多年后他还能记诵月下老人祠的那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和金庸是忘年交,早年金庸到浙大期间,徐岱经常以“全陪”的身份照顾其左右。后来,他不仅陪金庸多次游览西湖,还走了国内很多地方,如去太湖边探访“笑傲江湖”,去朱家尖海滩领略“神雕侠侣”,去少林寺感受中国寺庙文化等。

徐岱回忆,金庸后来回杭州,重游了许多西湖美景,但当时他已名震海内外,给他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他常常在游览途中被拉去签名、留影,给自己的游玩时间太少、太少。

“杨公堤上的郭庄,是金庸主动要求去的最多的一个西湖景点。因为正对西湖,也是西湖诸园中最富古趣的。金庸喜欢到那里喝茶、观景、想些事情,平复心情。”徐岱说。

金庸在杭州的“梅庄”

《笑傲江湖》里,令狐冲跟随向问天来到杭州。

西湖边,但见“碧波如镜,垂柳拂水,景物之美,直如神仙境地”。“向问天一笑,纵马来到一个所在,一边倚着小山,和外边湖水隔着一条长堤,更是幽静。两个下了马,将坐骑系在河边的柳树上,向山边的石级上行去。转了几个弯,遍地都是梅树,老干横斜,枝叶茂密,想像初春梅花盛开之日,香雪如海,定然观赏不尽。”

这里就是“梅庄”,令狐冲须在这里剑败琴、棋、书、画“江南四友”,与任我行大战一场。

金庸在杭州,也有一个“梅庄”,便是在西湖和北高峰之间的“云松书舍”。

横匾“云松书舍”四字由汪道涵先生题名,左右分别是金庸亲笔手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字囊括了金庸《笑傲江湖》等14部武侠小说。书舍回廊壁上刻有金庸十五部小说壁画,从靖哥哥俏黄蓉到乔帮主令狐冲韦小宝陈家洛一应俱全,栩栩如生。

书舍中间是一个天井。一边墙上镶着一方大青石,刻《云松书舍碑记》,介绍了书舍的修建过程:书舍于1994年10月奠基,1996年6月竣工,总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共花费人民币1400万余元,为金庸先生所出。

1996年云松书舍建成后,金庸先生觉得书舍造得太美满了,又在西子湖畔,不应该由他一人独享,应当让所有人都能分享美景,于是决定将云松书舍无偿捐赠给杭州市。

据当时负责书舍管理的耿乙匀女士回忆,查先生一天都没有在书舍住过,有关部门觉得有憾,还是专门安排金庸先生来此小住。2004年春天,金庸先生带着夫人及二三好友来到云松书舍。这是金庸先生在云松书舍住过的难得的一晚。

金庸和杭帮菜

金庸在杭州,最为中意的应该是奎元馆的虾爆鳝面了吧。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庸关门弟子卢敦基回忆,仅仅在1996年一年中,他就三次光顾奎元馆。

第一次,应该是群贤毕至。店家也做了充分准备。等金庸入座时,餐桌中央已摆上以食材雕刻成的“松鹤延年”。随后,给金庸等人上了最能代表本馆特色的八种面条:虾仁爆鳝、金秋蟹黄、三元甲鱼、财运鲍鱼、蕃虾蝴蝶、西湖鳜鱼、雪菜冬笋、贝松螺纹。

有人向金庸先生介绍:该馆号称“江南面王”。品尝了且十分满意的金庸先生于是挥毫写下十个字:杭州奎元馆,面点天下冠。

第二天,金庸携夫人悄然重访这间店,对服务员说:什么菜也不要,就吃面。他们单点了虾仁爆鳝面,边吃边说:“好香,好香”。这碗面,五十年前金庸就在老字号奎元馆吃过。应工作人员的邀请,金庸笑呵呵地和大家合了影,并留下一句话:还要再来!果然,后来他又携夫人再次光临,并探问做法和历史渊源,尔后欣然命笔:“奎元馆老店,驰名百卅载。我曾尝美味,不变五十年。”

2000年的中秋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邀金庸在刘庄观月,品尝杭帮菜。金庸吃得兴起,发出酒令,让大家轮流说一句带月的诗词成语。在座皆是饱学之士,信手拈来,笑声阵阵,也算是杭州美食界一次盛事了。

金庸不仅爱奎元馆的虾爆鳝面,对杭州路边面店也情有独钟。2005年,金庸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会中无聊,有人发起“逃会”之议。于是一群人浩浩荡荡涌到慧娟面馆望江门店。当时,既无记者朋友的捧场,也无有关部门刻意的安排,现场无人关注,轻轻松松自由适意,七八个人吃得大喜而归。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张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