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市两会代表委员分组审议和讨论报告。本报记者 王毅 张之冰 丁以婕 摄
潮起之江竞奔流,直挂云帆向大海。
在时序轮替中,不变的是先行者的身影;在历史坐标上,清晰镌刻下改革者的脚印。一年多来,杭州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横扫体制积弊、打破信息孤岛,全面增强了杭州发展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也消融了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难的“隔心墙”,赢得百姓纷纷点赞、企业普遍叫好。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改革的新起点上,走在历史的脉络中,我们重温荣光与辉煌,也留下追问和思考:在千帆竞渡的新时代,杭州如何保持先机、增创优势、挺立潮头,将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走好继往开来的改革之路。”市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及“最多跑一次”,这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代表委员名片
孙叶华 市人大代表、桐庐县财政地税局局长
张立新 市人大代表、浙江华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天才 市人大代表、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街道杨家社区书记
王淑翠 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
吴伟进 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 帆 市政协委员、浙江恒励控股执行总裁
持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杭州担当。过去一年,杭州从理念、制度到作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贯穿政府依法履职、行使权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昨天,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17年“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绩单:全市“最多跑一次”实现事项9593项,其中市本级771项;公布凭居民身份证即可办理的事项296项;不动产登记实现全流程60分钟领证,商事登记新设企业85%可按“一件事”标准网上办理,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再提速。
“杭州一直是全省改革的领跑者和示范区。”王淑翠说,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带动了电子商务发展,让杭州人装备了互联网思维和知识技能,也推动了我市互联网技术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全面发展,这为杭州开展“最多跑一次”政务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应用环境,市民、企业和政府都有准备、有诉求、有期待。
她说,现在已经看到了改革的成果,“最多跑一次” 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打破了部门障碍和信息孤岛,促进了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锻造出一批实干高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最多跑一次’改革有利于实现‘清’‘亲’的新型政商关系,减少企业和政府人员的面对面接触,回避了人情关系和腐败机会,互联网和大数据帮助政府人员对企业事务做出决策和响应。”
在王淑翠看来,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的初心。“今天,在杭州通过手机能随时随地、及时快速地处理公共服务,市民办事不再受限于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这大大改善了百姓对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响应性。”她建议,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数据的归集为基础,来助力杭州城市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信任度,让杭州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下,杭州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正在取得新成效,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但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杭州应该秉持清醒的改革自觉,不可否认,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反复跑的现象仍然存在,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仍有不少提升空间。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突破。”吴伟进说,群众办事的“用户体验”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横亘在办事流程中的“肠梗阻”“断头路”仍然存在,要进一步减流程、减环节,搭建数据共享“一张网”,加快横向纵向系统集成,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全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杭州在“最多跑一次”新征程上大有可为,天高地阔。今年,杭州提出了要以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为目标,优化公共数据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系统互通、数据共享,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
“认真读完政府工作报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数据。一是,杭州累计归集了59个部门289亿条政务数据;二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上也提出,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扩大‘60分钟办结’受益面。”张帆说,“100天”和“60分钟”都说明了杭州要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体现了杭州在改革勇气和力度上“胆大”,在改革落实落地上“心细”。
万物互联、人机交互,从每一个网页的浏览,到每一次便捷的约车,从政府部门登记的每一条信息,到医院就诊的每一个记录,数字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一种新生资源——大数据资源。张帆认为,去年杭州成立数据资源局,是杭州改革创新引领的一个重大成果,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就像几年之前,我们无法想象今天在杭州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出行无忧。今后的三五年,便捷的移动办事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这些美好的变化不仅是在杭州,而是能走向全国,让杭州的改革成果从‘盆景’变成‘风景’,让更多人享受到改革红利。”
从数据归集共享到发布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再到“一窗受理”平台的持续更新和完善,看得见的政务服务和看不见的数据力量和谐交融、互相促进,成为杭州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促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利器。在这方面,桐庐无疑是佼佼者,桐庐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集成实践的先行先试地区,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推进和保障桐庐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决定》,支持桐庐率先突破。
桐庐代表团的人大代表孙叶华说,于桐庐而言,“最多跑一次”改革早已在路上。从全国率先实现“五证合一”“10分钟快速办照”,到全程电子化登记,到个体工商户全自助、零见面登记的基础上,一系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推出,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极大提升了办事企业、群众的获得感。
就在几天前,桐庐县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首个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今后,在桐庐投资项目,不用多个窗口分头跑,前期审批均可通过这个中心一站式受办。“要实现‘受办分离、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还需要更多的市级部门开放使用政务数据接口,实现垂直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同时,省市人大及法制部门能够在更好打通最多跑一次与法律法规衔接上予以更为专业化的指导。”孙叶华说。
人民是改革发展“阅卷人”
改革是不变的旋律,人民是永恒的主题。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永葆澎湃动力、拥有深厚根基。
人民是改革发展的“阅卷人”,过去一年,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满满的群众获得感。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改革。刚开始时,一些人还有怀疑,最多跑一次真的能实现吗?过去一年来,杭州各级党委、政府用真刀真枪的改革举措,打消了公众的疑虑,以前公民到部门办事少则两三次,多则四五次,而且短期内无法办好。改革后,政府部门的办事效力真的提高了,大部分事情能做到跑一次就能办事,这些都有切身感受,确实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张立新说,“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了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转变,站在百姓、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他看来,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的六个当面重点工作中,第一个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我认为要推动APP办事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数据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真正使老百姓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办好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此外,在改革中也要全面厘清政府各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进一步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公信力,更进一步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最多跑一次”,不仅跑出了群众的获得感,也让政府跑出了互联网时代的速度。这样的改变对来自基层的代表王天才来说,有很深切的体会。“‘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聚焦政府的办事效率,让数据‘多走路’、让政府‘多动脑’、让群众‘少跑腿’。就说我们杨家经合社园区企业众多,企业最头疼的就是办理工商注册,以前办本工商执照要跑很多次,不仅申报材料多、环节多、流程多、网上申请困难,而且跑完工商还要跑代码、税务局,基本上办一套执照要花一个月时间,如今不仅五证合一,而且程序简化,实行一次性办结,还可以通过网上及手机APP申报,实现便利、快捷地办理业务。”王天才说,从以往要跑多个窗口的,到现在“一窗受理”,从以往要多次跑部门的,到现在一次办结,企业节省了时间、金钱,能更加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产品质量的提升。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站在群众的视角思考改革,将改革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推动者、受益者,始终是杭州推进改革不变的“初心”。一分耕耘,必然有一分收获,杭州正凭“最多跑一次”改革激荡的磅礴动力,续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