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十年间不断突破 良渚遗址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圣地
发布时间:2018-04-18 16:10:12 星期三   

 
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现场

堆筑高度由内向外逐次降低的三重核心区、1005万立方米的良渚工程总工程量、库容量超6000万立方米的水利系统……在12月13日举行的“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向媒体记者们一一通报了近十年来良渚古城考古所取得的九大系列成果。

通报的这些成果中有不少已获得国际考古权威专家的认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更有国际权威考古专家表示,良渚遗址已然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圣地,将改写中国甚至世界文明史。

从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并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十年间良渚考古不断传来“捷报”,为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添砖加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十年间良渚古城考古都取得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宫殿区外还有“外郭城”

证实良渚古城是中国古都城三重结构之滥觞

通过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以及解剖发掘,考古专家证实在良渚古城内城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的外郭城,面积6.3平方公里。这一重大发现证实了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和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发现良渚外围水利系统

确认其为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考古专家通过考古调查发掘并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手段、联合水利学科,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还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中国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古城也曾经历 “城市化”阶段

证实良渚时代就有明确的城乡分野通过探勘和发掘,考古专家不断完善对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确认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结合对古城周围的专项钻探调查,证实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内没有稻田,城内居民主要是贵族和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各类手工业者,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除此之外,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十年间,累计研究新发现良渚遗址160多处,使良渚遗址群的遗址点数量增加到了近300余处;在良渚环境变迁、洪水研究、玉器成分研究、水利工程研究、动植物考古、遥感和GIS考古等方面也纷纷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良渚考古对外交流的进展,国际主流学术界逐步认识到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近日在第三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的公众演讲中,明确指出良渚遗址“将中国文明史拉到了和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这也说明主流的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接受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观点。

良渚遗址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给了良渚遗址管理区很大信心和鼓舞。“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希望将良渚遗址打造成为中华文明朝圣地,让良渚遗址和万里长城、故宫一样成为中国响亮的文化新名片。”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说。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颉月娇 曹青青   编辑:曹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