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举措让古建筑消失“停下脚步”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木质雕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古建筑可以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地标,也可能是记忆中老家的村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建筑所承载的早已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乡愁。
近年来,浙江各地相继探索创新举措,积极出台相应法规,不断增强对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让古建筑的消失停下了“脚步”。
杭州: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实时监测系统
杭州目前有各级文保单位900多处,70%都是砖木结构建筑或者木结构建筑。其中不乏岳庙、六和塔、胡庆余堂等著名景点和老字号。
近年来,杭州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文物保护管理手段,力争构建古建筑安全防护网络。
目前杭州已试点“天地一体”不可移动文物实时监测系统和物联网电气火灾风险管理系统。据了解,当古建筑内有电器达到一定的可燃点,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防止文保单位发生火灾。同时,杭州还针对古建筑实现不间断巡查和季节性消防巡查。
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副处长郎旭峰表示,虽然杭州不同文保点的文物价值有高低,但消防措施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
金华:出台《传统村落火灾防控导则》 为古建筑建起“防火墙”
从“千古风流”的八咏楼,到闻名全国的八卦村;从“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宅,到有着“民间故宫”美誉的东阳卢宅。无独有偶,地处浙中的金华也拥有众多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落。为应对古村落防火能力普遍较弱的现实,早在2017年8月24日,金华市就出台了全省首部《传统村落火灾防控导则》。
《导则》涵盖了宣传教育培训、火灾预防、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安全整治、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器材装备配备标准等内容。同时,金华还积极为古建筑制定防火安全公约,每年与旅游经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居住出租房户等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切实为当地古建筑建起了一道“防火墙”。
宁波:“保险+服务”让古建筑的安全常在政府视野之中
面对古建筑风险防范难这一世界性课题,宁波则另辟蹊径,率先试点文物保护综合保险,通过“保险+服务”,创新古建筑风险防范的新模式。
宁波境内文物古建众多,范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住宅建筑。然而,因木结构占比较大、人流量较多等因素,范宅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8年11月,范宅被纳入宁波市文物保护综合险保障范围,成为浙江省首个“吃螃蟹”的文保建筑项目。
据悉,该保险不仅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范宅和游客的损失进行理赔,还引入动态监测服务的新理念,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对范宅开展房屋安全动态监测服务,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监管提供决策参考,让文保建筑的安全状态经常处于专业机构和政府管理者的视野之中。
温州:巡查修复两手抓 让消失的古廊桥“重获新生”
同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温州,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23处,其中,古建筑类数量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然而由于地处沿海,潮湿湿润的气候,温州的古建筑不仅要防范火灾的威胁,还容易受到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白蚁、木蜂等病虫害的侵蚀。
为此,温州市在2001年就出台了《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对当地各类文物的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同时,温州市文保所积极与文物属地管理部门签订责任书,对古建筑开展日常勤巡查和定期白蚁防治工作。
2016年,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在在“莫兰蒂”台风中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先后被洪水冲走,引发全省关注。然而在灾害发生后,泰顺县委政府、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全民救桥”行动。在被洪水冲毁一天之后,三座廊桥大的木构件全部都找到,为修复古廊桥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丽水松阳:“拯救老屋行动”让空心村重焕生机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松阳,拥有71个传统村落,总量居全国第二,也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
然而,曾经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外流,松阳的“空心村”也越来越多,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屋也因年久失修,大多破败不堪。
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松阳确定为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并启动4000万基金实施拯救行动,用于老屋的保护、修缮、利用。
松阳县政府积极响应,印发了《关于开展“松阳工匠”培养选树的实施意见(试行)》,大力培养乡土建筑工匠、传统手工艺人等“松阳工匠”,让700多位传统建筑工匠重拾手艺。
如今,松阳县142幢老屋在修旧如旧的保护基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造,挥别了“好看不好住”的尴尬,让“诗意地栖居在乡村”成为现实。随着文创基地、精品民宿的相继入驻松阳老屋,游客、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也纷至沓来,老屋的“苏醒”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更为松阳乡村振兴和美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