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这是一座集文物展陈、考古研学、旅游观光以及亲子互动的主题公园,再现了七千年前远古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景,置身其中,宛若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远古人类的文明与文化。
位于江苏高邮龙虬镇境内的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总面积近43公顷,是江淮地区东部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纳入首批“江苏大遗址”名录,2016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17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于2018年9月启动了核心区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
经过8个月的建设与施工,龙虬庄遗址核心区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竣工。当日上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吴晓林与中共高邮市委书记勾凤诚、高邮市市长张利、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等共同为龙虬庄遗址公园开园揭幕。 吴晓林在开园仪式上致辞时表示,龙虬庄遗址是江淮地区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今天龙虬庄遗址核心区保护与展示工程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成为高邮文化措施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他希望高邮市以此次工程竣工及开放为新的开端,切实加强遗址公园建设和保护管理,深入挖掘龙虬庄文化的内在价值,不断丰富展览展示的内容,统筹做好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全力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龙虬庄遗址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它的价值体现在独特性上。”徐国兵告诉记者,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出土的九只猪形陶罐形态各异,被称为“最萌文物”;出土的陶器具有“崇右”的特征,是古代“崇右”的最早实证;出土的炭化稻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5500年前;出土的角镐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骨角器;出土的骨箸被《中国筷子史》认定为中国最早的筷子;出土的陶纺轮,其回环图纹寓意回环贯通,天人合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结”。
特别是出土的角镐,角镐的出现,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工具进行种植、采挖农作物,也更进一步丰富了龙庄遗址的古代稻作文化,标志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走进龙虬庄遗址公园,首先入眼帘的是两个高大的原始人物雕像:男子肩扛一根木棍,木棍后挑着刚刚猎获的野味;女子怀抱一捆类似于蔬菜的植物,手里还提着一个陶罐。雕像的后面是几座盖满蓬草的茅屋,茅屋的周边是树林。
沿着蜿蜒的石道前行,便来到了龙虬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类陶器,有猪形罐、葫芦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形状、纹饰、作用各异。同时,展柜里还呈列着许多精致的工具,如细小如笔的石纤、丁字形的骨镐和猎渔工具鱼镖、骨叉等。
博物馆的西侧摆放着一个白色的瓷盘,瓷盘里零星地散落着一些黑色颗粒,就像是米糕上镶嵌的黑色芝麻。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龙虬庄遗址发现的碳化稻谷,且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其数量之多、颗粒之完整为全国罕见。
在博物馆的东侧,矗立着一片高大的陶片雕塑,上面刻有4个原始文字,与其对应刻有4个图形符号。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根据龙虬庄遗址考古发掘时所发现一块距今4000年左右带字符的残缺陶片仿制。旁边的介绍引用“国家博物馆五十年文物成就展”对它的描述:“这块陶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
绕过陶片雕塑,记者来到祭祀广场。广场中央是古龙虬人举行篝火晚会的地方,高大的篝火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现场一位参观者说,“一一呈现的远古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景,在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孩子的认知里,粗犷而又神秘的原始部落生活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为它糅合了人们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与对生命的切身感悟,是一种立体且生动的生活体验。了解历史,模仿过去,更能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
“作为江淮史前文明之花的龙虬庄遗址一直作为高邮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特别是入选江苏省大遗址并列入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名单之后,该市更是加大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力度,积极探索古遗址科学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建奇说,今天,龙虬庄遗址公园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竣工开园,对于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改善居民生活、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城市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