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尼泊尔工匠运用传统工艺在雕刻,包括如何清洁和运用工具;这是他们在拆卸和安装九层神庙的墙窗构件;这是复建塔楼的三维模型……”日前,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记者看到了一份别具意义的资料——高清图版、视频以及三维点云数据,这些均采集自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文物修复现场。
2015年,尼泊尔遭遇强烈地震,大量珍贵文物古迹遭到严重损坏。我国在尼泊尔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由此启动。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内,始建于17世纪至18世纪,是该区文物建筑的典型代表。
应主持修复项目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2018年底,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志荣副教授带领文物数字化团队一行4人,两度赶赴加德满都,用数字化方法记录和再现九层神庙的修复过程,特别是记录了尼泊尔瓦木建筑传统工艺。李志荣说:“修复工程延请了尼泊尔当地优秀工匠,他们把精湛的传统技艺,奉献给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建,这本身就值得铭记。”
地震后遗留的神庙建筑构件,被一一搜集、甄别、整理。那些数百年前就雕刻在神庙柱子、角撑和窗棂上的神怪与动物,有的在劫难后幸得保全。浙大团队运用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为这些构件制作了高精度三维模型,文物的造型、质地和纹理都被精确地保留在二进制世界。
对残损的构件,修复工程坚持能利用的尽量利用,实现“修旧如旧”,这非常考验修复者的功力。“当地工匠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光是所用的刻刀,就有不同大小粗细数十把之多。” 浙大文物数字化工程师欧阳盼说。工匠们雕刻时似乎不假思索,最后的成果则栩栩如生:重现了女神在地震中损毁的手臂,为盘踞在斜撑上的龙和狮子补齐了伙伴。在尼泊尔的每一天,欧阳盼都满怀钦佩地把镜头对准那些上下翻飞的双手,记录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劳作情景和其中凝聚着的文明的延续。
近年来,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的足迹遍布中外文化领域,科技考古的成果不断揭示出自古以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程。目前,浙大团队正紧张处理从尼泊尔采集到的数据,后续将面世的成果包括九层神庙典型艺术构件图集、九层神庙三维建模、多种形式的维修过程展示、文物建筑维修前后对比研究等。九层神庙在尼泊尔语中意为“春天之地”,专家表示,九层神庙经历中尼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妙手回春”,这正是中尼两国从13世纪以来长期文化交流的现代延续,堪为亚洲文明对话交流的一个鲜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