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利用,是美丽家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静静的运河,迎来一个重要的事件。新华社最近就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消息,指明这一规划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京杭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知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点保护的、被世界所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罕见而无法替代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最宏伟的古代工程之一,都属于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横向的万里长城为战争防御而设,纵向的京杭大运河为和平发展而建。京杭大运河是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文化融合的主纽带、沿岸城市的母亲河、对外交流的开放地。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特别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活态的、线性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沿线地域诸多文化遗产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直接关系。“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2014年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中,全浙江共11处主要申遗点,其中杭州拱墅区占据3席;在运河杭州段,属于古迹保存最完整、文化底蕴最深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部分。
有形的文化遗存背后,往往有着无形的文化遗产,要特别重视保护、传承、利用内涵深厚、外延广泛、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拱墅区的北新关河埠广场上,立有北新关遗址碑——北新关见证着运河漕运的繁荣,也折射着十里银湖墅的繁华;对北新关遗址的立碑保护,是保护文化遗存的一项有形的举措。在其背后,那无形的文化底蕴需要不断挖掘,比如明代思想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与杭州有很深的渊源,他一生多次来到杭州,留下或喜或悲的故事,而运河北新关就是他的诗文的一个传世之处。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化保护的重要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非物质形态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特别强调人类的技艺、经验、精神等非物质元素,既有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也有其自身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衍生、发展、传承和流行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昆曲、国粹京剧、杭州评话、苏州园林建筑工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名茶龙井制作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湖笔制作技艺等等,多姿多彩,至臻至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变化,与大运河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连带关系,有着内生、发展、演变和传承的必然联系,都属于需要好好呵护的无价之宝。
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以今次《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契机,各方勠力同心,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文化保护,推进传承弘扬,做好利用工作,则功德无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