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南宋徐谓礼文书”在浙江省武义县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这是目前中国国内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官员档 案”,完整地展现了南宋一个普通官员从低层到中层的仕宦履历和官场百态,更展示了南宋时期的官僚制度、政务运作和社会风情,堪称独一无二。
完整记录南宋官员“升迁记”
走进武义博物馆内的原件陈列室,昏暗的灯光下,10多卷文书整齐有序地摊开摆放在恒温恒湿的展示柜里。虽然已经过去了800年,但纸张上的字迹依然清晰,令人叹服。
记者了解到,徐谓礼文书共有17长卷,各卷长度不一,共计长32.2米,宽约39.5厘米。文书分为告身、敕黄、印纸三种类型,共有4万余字,数量最多的就是印纸,合计80则,共13卷。据考证,印纸此前只见于宋代的文献记载,徐谓礼的“印纸”是首次得见的实物,且内容丰富、类型众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告身”,是南宋官员阶官的“任命状”,由三省宰执签署;“敕黄”,即官员的“差遣委任状”,由尚书省签发,用黄色绫纸书写,故而得名;“印纸”,则可以理解为官员的“业绩考核表”。当时,官员上任,由上级部门颁给一张印纸,记录着该官员任内的考核内容(称为“考课”),作为日后考核的依据。
根据文书的内容,可以描绘出徐谓礼这个“官二代”一生仕宦的“形迹图”。
徐谓礼出生于1202年,字敬之,武义县人。他从政30多年,从九品的承务郎到从六品的朝散大夫,中间经历了13个官位的阶梯。1254年,卒于“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的待阙期间,走完了一个南宋普通官员的典型人生。
徐谓礼文书随本人葬于距武义县城5华里的龙王山麓,历经800多年,直到2006年左右被人挖掘。
曾被质疑是仿品 历经曲折终“回家”
徐谓礼文书被盗掘后,因文书纸张完好、字迹如新,以至于一直没有人相信这是南宋旧物。也正是因为长期无人识货,才让文书逃过一劫。
2011年春节前后,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董三军偶然发现一张照片,里面正是徐谓礼文书。由此,揭开了一场“寻宝”之旅。2011年12月28日,警方将嫌疑人先后缉拿归案,17卷徐谓礼文书也悉数追回。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南宋徐谓礼文书”系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徐谓礼文书何以八百年不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解释道,这与宋代的墓室追求密闭、坚固、深埋、防腐等特点有关。
“徐谓礼墓的坚固程度超出想象,内部得用电钻才能凿开;墓室用三合土填筑,石板密封,棺木保存完整;文书包裹严实,加上纸张本身质量也好。”郑嘉励说,如果墓室当年没有被盗,再过十年百年文书也不会腐烂。
历经800年风雨 焕发现世价值
徐谓礼其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徐谓礼文书的发现有助于推动学界细化研究宋代官制,填补了宋史研究一些领域的空白。
据有关专家介绍,徐谓礼的政治生活是在南宋官僚制度、文官政治体系的大框架下展开的。南宋“文官政治”,以科举制度为基石,以权力制衡为理念,文书展现的人事任免程序,完整体现了南宋官制运作的基本面。相对公正、开明的政治气氛,是南宋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这些凝聚着古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对当下有着启迪意义。
在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苗书梅看来,徐谓礼文书的发现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宋代职官制度在任用、升降、俸禄等每个环节细化过程的研究。
“徐谓礼文书完整记录了一个普通官员如何从底层一步一步走到中层,目前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文书,可以观察到宋代官僚制度的某些基本情况。”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说,在现在的干部体系里,对干部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徐谓礼文书展现了宋代对一个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浙江省已组织专家学者着手研究文书中承载的关于干部体系的内在机理,与当下干部体系进行对比,推进完善体制机制。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风风雨雨,如今随着文书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徐谓礼文书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