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古老的中国与世界相连在一起。
人人都知道的“丝绸之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走过哪些地方,与哪些人相关,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目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特展“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正在进行,持续展览至9月8日。在这里,我们可以寻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这 次展览阵容十分豪华,几乎集结了全国文博界的力量: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上海市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协办,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特别合作,还有国内十三家博物馆、研究所、考古队等单位参展。
国丝馆展厅入口处的墙上是一张丝绸之路地图,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500多件展品密集陈列,用13个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的人物所遗留下来的物品,重塑在风云变幻的丝路岁月中大小人物或传奇或平凡的一生。有穿行在丝路沿途的使者、商团、牧民、船员、教士,也有坚守在丝路沿途的军士、官员、农夫、驿长、僧侣,他们都是丝绸之路真正的建设者、守护者和见证者。展览中还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比如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遗址中的瓷器,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大量丝绸服饰等。
展厅里一圈走下来,就好像重游了一遍丝绸之路,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几站。
第一站 阿尔泰山区
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是新疆和蒙古的界山。这里盛产黄金,民谚云:“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这片地区有一个非常大的早期游牧部落联盟,叫巴泽雷克。历史上,他们也被称为黄金守护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以游牧为生,羊毛为衣,原木为屋,黄金为饰。他们的文化向东一直沿阴山、燕山,影响到整个中国北方地带,还渗透到中原,甚至南方。这里处于草原上的交通要道,和东西方来往甚多,毕竟,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语言,“黄金”和“金山”都很诱人,阿尔泰山闻名天下,就不奇怪了。
这次展览中,有不少文物与驰骋在草原上的“黄金守护者”有关。比如2500年前的狮头纹地毯、2000年前的黄金马笼头、公元前的铁质兵器,还有毡制天鹅、丝织品等等,107件来自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文物,总价值超过3800万元。插一句,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另一个名字叫“冬宫”,在博物馆界,它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因为宝贝多,在阿尔泰山区搜寻珍宝盗掘宝物的传统也自古就有,以至于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十空”。只有在一些难以抵达的深山密林中,才会有较好的发现,比如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巴泽雷克冢墓,这是一个永久冻土墓。考古队员用热水化开冻土,再整块切割提取,墓中皮肤上纹身清晰,随葬的包金木器多数保存完整,甫一发现,轰动一时。这次展览的“阿尔泰游牧人”板块中的展品,就出土自巴泽雷克墓。
第二站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曾是铁马金戈的古战场,也是当时中原沟通西域的重要通道。张骞曾从这里走到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霍去病曾在这里扫平匈奴,玄奘从这里西去天竺,中原文化在这里避难西迁。西汉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1969年,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的雷台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这是一个高上大的奢华大型墓室。墓内没有墓志铭,但马身上的铭文赫然写着“守张掖长张君”,四枚龟钮银印上,还有“将军”字样。考古人员推测,这是一位东汉晚期到十六国时期的张姓将军,曾出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兼张掖长。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铜车马仪仗队,可以看出这位“张将军”生平豪奢。铜马由39匹马、1头牛及14辆车、17个武士和28个奴婢组成,而开道的就是那匹闻名天下的国宝“铜奔马”,也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了铜车马仪仗队,墓中还出土了一座绿釉陶碉楼,可能正是将军平时的居所模样,院子中央矗立5层阁楼,中央阁楼及四个角楼外壁均设透窗,用于瞭望或发射箭驽,据这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专家介绍,这正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的真实写照。
第三站 敦煌藏经洞
自敦煌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开凿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人们谈论它蕴含的艺术价值、佛教文化,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位于甘肃最西北端的这座小城,为的就是目睹那一个个昏暗洞窟中,历经千余年依旧色彩鲜艳的一帧帧精美壁画和神韵兼备的塑像。
这次展览,国丝馆联手敦煌研究院,把莫高窟17窟,即闻名中外的“敦煌藏经洞”,在展厅里复原了。藏经洞是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廿六,由当时的莫高窟守望者王圆箓道士发现的。他在清理第16窟时,无意间发现墙壁后有一个密室,从洞内清理出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你可以在现场看到,一部唐代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代的大般涅槃经,还有花卉纹夹缬绢残幡、彩色绢幡等。国丝馆馆长赵丰介绍,敦煌除了壁画,还出土了自北魏到元代的丝织品,包括用织、染、刺绣等多种基本技法制成的佛幡、经帙、残片等。图案通常为单色,墨绘或者银粉绘,题材很丰富,主要包括散点花卉、花鸟、卷草、云纹、山林、蜂、蝶和人物。
第四站 消失的楼兰
楼兰古国,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也是中原地区去西域通商的必经之路。
提到楼兰,人们总会冠上神秘两个字。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公元前176年,楼兰建国。当时的楼兰国,在西域三十六国中算是比较强大的一个,曾与汉朝有过密切的来往。到后来唐朝建立之前,楼兰国在史书上还有记载,到了630年之后,曾经繁荣一时的楼兰就神秘消失了,史书上再也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那么消失后的楼兰古国里的居民去了何方?这个问题成了人们猜了若干个世纪的未解之谜。
这次展览中,就有一个板块,展示了古时楼兰人的生活百态。西汉时,因为是交通枢纽和政治、军事、经济重镇,汇集在楼兰的不仅有来自内地的汉人,还有远方来客,他们中有使者、士兵、商贾、僧侣等,经过漫长的沙漠苦旅,人们在这里歇息休整。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楼兰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比如,在身份地位稍高的楼兰人中,华丽合体的汉式“深衣”制交领丝绸袍衫替代了肥大的传统毛布贯头衣,普通的布衫也仿汉服,以彩锦为缘,彩绸镶边。展览里有一件公元3-4世纪的半袖绮衣,色彩依旧华丽,仿佛可以想象当时楼兰国一位美少女穿着这件衣衫的样子。出土的除了丝绸衣物,还有中原的漆器、铜镜,西方的琉璃珠等,也是普通楼兰人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