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故宫,南有卢宅”,卢宅古建群是东阳人文历史发展的见证,在东阳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1988年11月,卢宅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让当时有520余年历史的卢宅古建群,迎来了保护利用的新机遇。
天灾人祸
“民间故宫”昔日盛景不复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群是江南现存规模较大、尚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卢氏先祖由河南范阳迁至东阳,自宋代定居雅溪,世代聚族而居。
明清时期,卢氏家族共中过9名进士、29名举人,涉足仕林120余人,受皇帝恩封30余人。科举场上还出现过卢氏“一跃双龙”“祖孙父子兄弟科甲”的盛况。
极盛时期,卢宅占地500余亩,其房屋绵延数千间,街巷纵横,院落重重,25座牌坊点缀其中,40多处园林、书院、寺观散落其间。
“卢宅历史辉煌,到了近代却几经磨难,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仅40多亩,不足历史上全宅的十分之一。”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吴新雷痛心地说。
卢宅在“破四旧”和“文革”时受破坏最严重。“破四旧”时期,庙堂和书画、雕像都被烧光。“文革”期间,26座精美的明代木石砖牌坊,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被拆了个干净。
1989年7月,在卢宅刚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还不到一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灾,将卢宅80%的建筑摧毁殆尽。
洪灾后有抉择
边摸索边修缮
天灾人祸对卢宅的无情打击,东阳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幸好,该建筑群中最精华的部分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东阳市委、市政府就尝试对卢宅古建群的保护修缮工作。
正当修缮工作进行时,洪灾让所有的工作推倒重来,修缮计划被迫重新调整。“由国家文物局拍板,修缮工程明确了方向,就是打通卢宅主轴线,尽快修缮保护受淹的古建筑。”吴新雷说。
卢宅的修缮工作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是财力不够,二是工程量大。“大家都没经验,邀请了省里的专家进行指导。”吴新雷说,修缮的技术也不成熟,工人、匠人都要自己找,大家都是慢慢做,逐步摸索。
为了加快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此后,东阳成立了金华地区最早的一家文物建筑修缮公司——东阳市文物建筑修缮有限公司,围绕着卢宅的中轴线,又相继开启了二期和三期修缮计划,对卢宅东、西区和中轴线进行一次次修缮。
卢宅景区也随着修缮工作边修边开放。到2011年,前四期的修缮工作已全部完成,肃雍堂、树德堂纵轴线、世德堂轴线、东西荷亭书院、爱日堂、忠孝堂等卢宅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得到了维修保护。
至此,东阳文保所管辖的范围已全部对外开放。同一年,卢宅明清古建筑群修缮工程获“罗哲文奖”。
保护修缮有成效
用文化让卢宅“活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卢宅的保护修缮初有成效。如今在卢宅古建群内,斗、拱、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岁寒三友、渔樵耕读、福禄寿喜等图案随处可见。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八仙过海》《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种透雕浮雕,留神看去,恍若神品。
卢宅的“重生”,并不是只有保护工作。2012年8月,东阳市政府顺应群众呼声,正式开始启动卢宅保护利用项目,将周边360多户居民进行迁移安置,腾空拆除了近12万平方米的房屋,对卢宅进行统一整合开发。
经过7年的开发运营,卢宅有了面目一新的改变。去年年初,东阳市正式实施“卢宅故里”项目,围绕卢宅古建筑群中的卢宅街、木雕巷、拱宸巷等多条街巷构成开放空间,将其打造成为结合古建、非遗、影视、美食、文创和客栈等多类型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街区。
东阳市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郑对表示,在逐步推进卢宅重建工作的同时,卢宅也在做好“文化+”文章,以“文化+传统营造”“文化+非遗”“文化+研学”“文化+影视”等方式,利用卢宅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弘扬东阳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