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横跨瓶窑镇、良渚街道,核心区范围面积约3.6平方公里,加上缓冲区,总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在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平衡遗址保护与环境打造间的关系,使得生态、产业环境、人居生活与遗址保护相得益彰?多年来,余杭用真抓实干给出了答案:为了减少繁忙车流对莫角山宫殿区造成污染,老104国道部分叠压遗址本体部分改迁;为了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遗址区周边30余家矿石厂关停;为了改变遗址区原本“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建设防洪排涝设施,通过综合治理、有机更新,为遗址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这些是良渚遗址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更大的手笔、更艰难的动作,在近几年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快车道后,也同样进入了冲刺阶段。5000年光影,黑夜与白昼交替轮回。5000年后,余杭人“赶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不忘初心、奋力拼搏,永远在路上。
“大刀阔斧”背后的细致缜密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经历83年,考古成果日新月异。近年来,聚焦“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余杭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尊重遗址所在地原住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基础上,确立“区别对待、迁留适宜”的安置政策,对于良渚古城遗址内叠压在遗址本体上、危及遗址安全的农居、企业,通过以地换地、异地迁移的方式有序外迁,降低遗址区人口密度,减少人类现代活动对遗产景观带来的潜在威胁;同时,对良渚古城内5000多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恢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引进轻型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遗产景观交相辉映;对于一般保护区的农居,进行引导和整治,通过协调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营造利益相关者合力支持遗产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说起来轻松,其实困难重重,幸好我们一关一关地克服了过来。”吕复春是瓶窑镇党委书记,也是良渚遗址管理区征地动迁部部长。征地动迁,同时牵扯着遗址保护大局与百姓民生大事的神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良渚考古和申遗工作作出批示,也正是那时,遗址外围环境整治工作正式开始“大刀阔斧”地动工。吕复春说:“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因为2018年9月我们要迎接国际古迹遗迹理事会专家Rima Hooja博士前来良渚古城遗址考察,在这之前,所有的整治工作都要到位,但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压力非常大。”
瓶窑镇位于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块,从2016年起,陆续分了五六个批次,对长命村、大观山村、瓶窑社区所涉及到的近300户农户进行拆除;同时,精心考虑国际专家或将经过的路线,在古城遗址核心区块和外围水利系统之间的近10公里路上,对周边农户房屋、绿化、路面等进行整治改造。
在征地方面,由于土地指标限制,加上遗址的特殊性,工作难度上升不少。瓶窑为良渚古城遗址流转的土地面积多达6000亩,但征地工作则是按照点状、几厘几分的规模展开,有时当天可以明确征地建设的点位,一旦有考古发现,就要立即重新划范围,重新和百姓商讨。反反复复的解释工作,让征地工作变得无比的疲累和困难。对此,良管委以镇村干部为主导,同时发动组长、党员代表,以网格支部为圆心进行宣传,不断疏通百姓困扰,寻求谅解。“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当地不少百姓的心态都是从兴奋,到不理解,到忐忑,到适应,再到支持,群众心情的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工作的成果。”吕复春说,这一年半的时间对镇里干部考验巨大,但他们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也获得了区里授评的“铁军集体”称号,“看到如今遗址周边环整齐崭新,我认为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
必经之路上的“不辞辛劳”
良渚古城遗址区块东北角的安溪集镇,位于良渚街道,是串联遗产地的必经之路。如今整个集镇以生态、自然、古朴为基调,北临苕溪、西靠前山港水系,与瓶窑镇华兴路、新104国道、苕溪北路一起,共同形成良渚古城遗产区的精品环线,依托集镇周围水系和传统村落,形成“金带环抱、水街肌理”的布局。但在整治前,这里还是完全不一样的面貌。陈强是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规划工程部副部长,回忆起之前的安溪集镇,他认为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在安溪路南端,有一棵古香樟,守护着入村口。原来这里有很多辅房,古香樟在此很不显眼,如今显露出来,古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感觉一下子扑面而来。安溪渡原本是安溪电力营业所,且早已不营业,只用于堆放杂物。在整治中,安溪电力营业所拆除,铺平道路并种上绿植,如今是居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此外,安溪集镇里还打造了安溪阁、小广济桥以及四方街作为集镇形象展示点,并将原来的小水塘联通,成为完整水系,在其之上打造古镇长廊,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具有乡野田园风趣的水岸景观游线。
“从2017年7月进场,到6月正式完工,8个月的建设过程非常不容易。” 陈强介绍说,由于安溪集镇环境提升项目综合性很强,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集镇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百姓生活的打扰,尽快完成集镇的全面整治,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工程部所有负责集镇工程的同事几乎天天泡在各个项目中,冬冒寒风,夏顶日晒,尤其是当工程项目与百姓生活有冲突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先将百姓的问题解决。“挂职干部吴华锋就是这支队伍里的冲锋队员,几个月下来,人黑了一圈又一圈。但现在只要他一来,不少和他熟悉的百姓都会和他热情的打招呼,群众的这种状态,加上目之所及的美好环境,相信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