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 宜做好“四个更加”
发布时间:2019-08-19 13:45:35

良渚古城遗址 宜做好“四个更加”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城市。此前,杭州已经拥有了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是“双遗产”城市。今年,作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已成为“三世遗”城市!良渚古城遗址,无疑将成为杭州又一张独具韵味的历史金名片。

去年我在良渚主持过一次有关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座谈讨论,围绕着良渚文化到底是什么、良渚古城遗址有什么、良渚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展示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会给杭州带来什么等问题,请专家学者和对杭州历史有特别关注的人士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座谈讨论之前,应与会者的要求,有关人员陪同我们走勘了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的一些地方,讲述了考古发掘的情况以及专家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人生活状态的推导。有人小心翼翼地走在石板铺就的小道上感慨地说,我们正走在有5000年历史的土地上。

极有必要趁着这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机会,做全方位的普及性宣传,让公众了解良渚文化到底是什么?良渚古城遗址有什么?良渚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是杭州的责任,是杭州对良渚文化的责任,也是杭州对中国历史的责任。

我在一篇讲述杭帮菜历史的文章里这样写过,良渚文化时期,农业逐渐发展,考古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史前先民通过狩猎和饲养家畜的方式获得肉类。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用于烹饪的陶器很多。《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人的智慧,给杭帮菜的发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下类似的结论:杭帮菜是起步于良渚。

这就引出了如何讲好良渚文化故事。除了用考古记述、历史介绍的形式之外,更需要用通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有专家提出,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向大众开放,到时该给老百姓看些什么?以怎样的形式给他们看?相信很多老百姓对5000年前良渚人的衣食住行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基于现有的考古资料,将其中有意思的考古实物拿出来直观地呈现在游览者面前,比如在“食”区域,摆放之前出土的炭化水稻,还原良渚人劳作、吃饭的场景。

有关部门表示,会做一些良渚古城遗址基本形态模拟性展示,考虑在反山遗址区块上再现墓坑出土文物的场景,还考虑设置一个室内展示区,利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解读遗址内涵。考虑在考古确定的手工作坊区、玉器和木器作坊区还原当时良渚先民劳动场景,在上面做一些模型,呈现玉琮等历史文物的制作全流程。

展示不止于上述形式,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创意。总之,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把良渚文化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故事讲好,增强公众的体验性,让公众非常方便地了解良渚史前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有助于文化自信。

也有人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将对发展杭州旅游业很有利。对这个问题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要慎之又慎,防止发展旅游给遗迹带来“建设性破坏”!

首先,良渚古城遗址不同于西安秦始皇墓兵马俑坑,没有那么强的可看性;其次,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很大,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两个点;第三,良渚古城遗址虽然考古已有了不少突破,但仍有无数未解之谜有待考古专家破解,考古成就的取得一定是基于遗址良好保护基础之上的,因此做好研究的前提是做好保护,这也是对历史负责。即使申遗成功,希望有关部门对良渚古城遗址要做到“研究更加深入、保护更加严格、展示更加多样、管理更加完善”。(作者系《钱塘江文化》杂志主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司马一民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