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片古老、美丽、神奇而又一直充满创造活力的土地。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马家浜,五千年前的良渚……成长于其中的文化因子和印迹,千百年来融入华夏文明的沃土,风流远披而余韵悠长。
历史远去,文明留痕。浙江省博物馆,从1929年第一届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至今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值此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之际,今年6月上任的馆长陈水华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有责任讲好浙江故事,更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典藏》:浙江省博物馆是央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今年正好建馆90周年。作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馆长,您如何解构“浙江”,如何定义“博物馆”?
陈水华:浙江既是一个地理和行政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包涵了这块大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以及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历史长河,纵然大浪淘沙,也总会留下一些遗迹和遗物,使后人能够有迹可循,辨析历史的脉络和面貌。而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见证物的收藏机构,不仅有责任保管好这些珍贵的物品,更有义务解读和传播其中的内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浙江省博物馆是在1929年第一届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的,原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历经战火纷飞、时局动荡,馆舍几经变迁和更迭,已发展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遗存,良渚玉器,古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青瓷,五代两宋佛教文物,汉代会稽镜和宋代湖州镜,南宋金银货币,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历代漆器等,均为闻名遐迩的瑰宝。拥有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古荡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栖霞岭黄宾虹纪念室、龙游路沙孟海旧居等多个馆区,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今年2月28日位于之江文化中心的之江新馆破土动工,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2008年,浙江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作为这样一所博物馆,既有责任讲好浙江故事,更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
“以当代的眼光、通俗的语言,还原鲜活的历史”
《艺术典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来说,浙江的故事应如何去讲,才更能打动人、更能深入人心,从而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陈水华:博物馆展柜中的展品并不是一个冰冷的存在。在一些观众看来,博物馆里绝大多数文物不仅名称生僻,而且形状怪异,让人不明所以。然而,这些文物,不论何种类别、何种来源,在它们的最初环境中,都是活生生的物品,而不是展品。因而,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开口说话,还原文物作为物品的属性,还原历史真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其实,绝大部分的展览不应该是给专家看的,目标观众肯定是普通人群。普通观众的兴趣点与专家的兴趣点肯定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展览策划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策展人跳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背景。拿一面铜镜来说,专家的兴趣点在于铜镜背面纹饰及其变化,而普通观众可能更感兴趣的是铜镜的正面到底有多光滑,和今天的镜子有什么区别?即便是背后的纹饰变化,也需要告诉观众变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尤其需要重视展馆和展览的当代性。一方面,开放灵活的展示空间、亲和的展示风格、贴心的导览系统、温馨的观众服务等都是博物馆当代性的体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充分利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熟悉的媒介和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博物馆,给观众提供一个便捷亲和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展品的物品属性,也是博物馆当代性的体现。9月6日,我们在武林馆区将推出“千年清音——唐宋古琴展”,并配套推出“唐代古琴音乐会”,届时国内九位古琴大师,将重新奏响我们馆藏的唐琴“彩凤鸣岐”和“疏影”,再发千年清音。正如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所说,古琴本身是一件乐器,不是展品,古琴演奏是古琴活化保护的重要方式,让古琴适当接触外部空气,重振发声,更有利于琴体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乐器,古琴的声音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古琴演奏活动,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案例。
所以我想,如果浙江省博物馆能够真正做到“以当代的眼光,通俗的语言,还原鲜活的历史”,肯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构建一个“游玩学习的乐园,恋爱交友的平台,寄托灵魂的处所”
《艺术典藏》:浙江是文物强省,文物遗存密度高居全国前列。浙江省博物馆如何利用这丰厚的宝藏,结合本土的地域文化,从而丰富和影响杭州的市民生活?
陈水华:重要的博物馆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不仅是旅游热点,也是文化中心,它提供的服务越广,就与社区和民众的关系越密切。博物馆依据其实物和专业资源,可以通过展览、教育活动、讲座、志愿者活动、博物馆之友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展览是博物馆最直接的产品。浙江省博物馆可向观众开放的区域包括孤山馆区、武林馆区、栖霞岭黄宾虹纪念室和龙游路沙孟海旧居,共有13个常设展览。除此之外,浙江省博物馆每年还精心策划推出了大量的临时展览,包括从国内外引进的有影响力的展览,以及利用馆藏资源和其他博物馆的重要资源原创策划的精品展览。2018年临时展览数量达到27个,包括了深受观众喜爱的“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和“祥云托起珠穆朗玛·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瑰宝”等,年观众人数达到了429万;“武林文博讲坛”“指尖上的假期”“武林雅韵”“文澜乐府”“我带爸妈游浙博”等24个系列665场宣教活动,也受到了杭州观众的喜爱。浙江省博物馆目前与多家机构、中小学建立了共建关系,是“杭州市第二课堂五星级青少年活动基地”“全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运营也得到了广大杭州市民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志愿者的支持。浙江省博物馆的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承担了中英文讲解和观众调研工作,策划并辅助执行馆内外宣传教育活动,老年志愿者更多承担了观众引导、展览咨询、便民服务等工作,中小学生则通过参加志愿活动锻炼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组织协调和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浙江省前省长吕祖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志愿者之一,自2011年起身体力行,为宣传浙江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远赴各地做公益讲座。
我希望浙江省博物馆能够成为陪伴每一个杭州市民成长的重要场所,是童年时嬉闹游玩的乐园,少年时探寻学习和能力锻炼的基地,青年时恋爱打卡和交友的平台,成年时放松心情寄托灵魂的处所。
“对社会履行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艺术典藏》:浙博有众多的活动品牌,如武林文博讲坛、文澜乐府等品牌已深入人心。请问馆长,如何更好地提升服务,让观众获得喜闻乐见的教育审美体验?
陈水华: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对社会履行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博物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积极践行着博物馆的教育职责。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应以人为本。我们在调研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分众教育,为不同的群体量身定制教育活动,如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浙博伴你共成长”“国宝小护手”“浙博四季课堂”,面向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在浙博”,面向文博爱好者的“武林文博讲坛”,面向特殊群体的“无障碍美育课堂”等,让不同的群体在博物馆里都能有所收获。以服务观众为中心的“浙博观众节”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观众节”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更好地担负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
为了不断扩大博物馆文化的影响面,我们不仅在馆内举办丰富的教育活动,也通过“流动的博物馆”和“行走的课堂”让博物馆文化走出馆舍天地,走进社区、学校、监狱等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文澜书影——中国古代图书文化”课程,“浙江一万年”历史课程等博物馆课程已陆续走进杭城校园,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还担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除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与陈列展览开展活动外,我们也结合传统文化开发教育项目。如“文澜乐府”项目,定期在文澜阁内展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礼等中华文化精髓,引导公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把每一个展览都做成精品,为广大民众提供看得懂、喜欢看的展览”
《艺术典藏》:世上博物馆纷繁多样,各有不同。畅想一下您心中的浙江省博物馆,在百年大庆之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陈水华:不同的博物馆因专业类别不同,馆藏资源不同,区域环境不同,服务人群不同,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样板。鼓励博物馆的差异性发展,才更符合整个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国内外优秀的博物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浙江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还得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区域优势,查找弥补自己的短板。对内我们需要坚实博物馆的基础,进一步丰富藏品资源,优化特色收藏,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博物馆专业队伍,进一步规范管理,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要求。对外,我们需要强化展览的精品意识和平民意识,一方面要把每一个展览做成精品,另一方面,要为广大民众提供看得懂、喜欢看的展览;我们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我们将打造更加广泛亲密的社区关系,使浙江省博物馆真正成为政府文化宣传的窗口、民众休闲学习的佳园。我相信,百年大庆之时,借助于新馆建成开放,浙江省博物馆将焕然一新,成为一个更有活力,更具社会影响,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