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历史!良渚遗址列入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6:15

“改写”历史!良渚遗址列入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9月1日,记者从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良管委)获悉:今天正式启用的全国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科书以一整页篇幅介绍和阐述了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数学》和高中《中国历史》教材中,也都出现了良渚遗址的描述。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良渚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真正“改写了中国历史”。

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新增的关于良渚遗址的内容

良渚遗址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古城背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入教材闯过多少关?

10多年来,从区级乡土课本,到全国统编教科书,“良渚入教材”究竟走过多少关?跟着记者一步一步走走看看——

2003年

11月,乡土教材《走进良渚文化》发往余杭全区各中小学校。教材由良渚文化博物馆与余杭区教委联合编辑,在区内实现了良渚文化进课堂的目标。

2008年

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实现“零突破”。

随着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9月,良渚文化进入中学《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中的“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章节中出现。

有关良渚的表述做了两处重要修改:一是“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变成了“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二是课本中出现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的图片说明中,被明确标注为“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2009年

《历史与社会》再版印刷。"良渚"两字与牛河梁、半坡、大汶口、河姆渡一起写在"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的地图上,良渚文化在教科书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2011年

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增加了“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村落、古城、祭坛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字,并配发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两枚特种邮票图片,良渚文化进入教科书又取得新进展。

2014年

8月31日,余杭瓶窑镇第一中学举行《良渚文化》校本课程首发仪式。教材分四年级、七年级两册,主要面向余杭区内2万多名中小学生。内容包括了良渚文化内涵、良渚古城价值、良渚遗址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等。

同年,借着国家决定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进行统编的机会,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积极主动与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取得联系,把“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向委员会成员进行展示对接,并邀请相关成员到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现场踏看。

2016年

随着2015年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工程的发现,8月25日,经中央政治局审查,“良渚文化”以整整一版的篇幅,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被写进全国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内容被列为(2016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拓展栏目。

此次“良渚文化”大篇幅进入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表述更加丰富,并配发了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图片。

2017年

9月1日,全国迎来新学年开学季,约1400万初中一年级学生拿到了图文并茂介绍良渚文化的新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新版的《中国历史》共99页,良渚文化的内容占整整一页。全国80%以上的初一学生将通过课本了解到良渚考古学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知晓“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的历史地位。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严粒粒 摄影 倪雁强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