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探索建立“标准地”供地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制度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19-12-29 15:06:56

2019年,杭州余杭区将“建立‘标准地’供地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制度”列为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点改革任务,采取了有效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采取的举措。

(一)不断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一是严格执行考古前置制度。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联合区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专题研究落实举措,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切实做到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予入库和出让。二是组织全区考古专题培训。面向区规资部门及各镇街、平台、做地主体举办全区考古前置专题培训,明确了地块信息上报审核和具体考古等工作流程,邀请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从法律法规、考古前置的必要性及成果、余杭区地下文物埋藏现状及保护难点、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流程四方面作了详尽解读。三是优化地块申报审核流程。梳理近三年用地出让计划,针对既不在地下文物埋藏密集区、用地面积又小于5万平方米,不需前置考古地块分期分批出具意见;发布《关于优化用地出让计划信息报送流程的通知》,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四是多方协调加快考古进程。落实专人积极联系省市文物部门,主动对接镇街、平台、做地主体,全程跟进各个地块考古项目;及时沟通有关部门为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不断加快考古进度,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考古。

(二)积极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制度。一是提前谋划布局,专人服务跟进。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全面推行区域评估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指引》以及市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会议部署,向未来科技城等六大平台发布《关于推进我区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流程;落实专人负责联系各大平台,全程跟进并及时提供咨询、答疑等主动服务;积极督促各平台及早提交评估所需区域材料,联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真审核,并与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加强沟通,协调推进地下文物调查勘探。二是结合重点工作,提早开展评估。针对我区平台数量多、需评估面积大,文物点多面广、评估难度大的实际,精心谋划并提早启动实施地面文物调查评估工作。结合当前文物重点工作,及时梳理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状况及其保护区划划定公布情况;组织具备文物勘察设计资质单位,联合镇街开展并完成全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点实地复核工作。

二、取得的成效。

(一)珍贵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配合土地出让,完成34宗地块、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以及4宗地块、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完成考古宗地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省前列;考古成果丰硕,发现战国时期至宋代古遗址2处,清理两晋至六朝古墓葬30余座、窑址1处,出土印纹硬陶、原始瓷、青瓷、玉器等各类器物,确保富有余杭地域特色的地下珍贵文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此外还配合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钱塘江海塘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内的建设项目开展考古勘探调查。钱塘江海塘(余杭段)考古成果、余杭凤凰山汉六朝墓等出土器物参展“发现杭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地区考古成果展。

(二)重大项目落地得到有力保障。一是联合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真审核,及时出具2019年拟出让但不需考古前置的142宗、面积共约480万平方米的地块出让前无须考古的意见,确保了各地块的及时出让。二是与各镇街、平台、做地主体及时沟通联络,与省市文物考古部门上下联动,不断加快考古工作进度,及时完成了考古工作任务,确保了地块的如期顺利出让和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助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有力推动了阿里菜鸟网络总部及智慧产业园、阿里达摩院、阿里健康、百联奥特莱斯、杭州西站枢纽等重大项目能够及时落户。(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作者:贾晋妍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