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暖人心
【网络媒体走转改】边玩边学!长假最后一天 带着孩子博物馆里“过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21 12:55:35 星期三   

杭州网讯 正月初六,春节假期余额已经不足,在最后的几天,杭州的不少家长们选择了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度过。

记者今天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原本以为会冷清的博物馆,今天却也热闹的很。不久前大热的《国家宝藏》给浙博吸引来了不少的“粉丝”,他们都是为了实地目睹浙博的“三件国宝”而来。

“太震撼了!电视上看到的时候就已经按捺不住想来看了,这次正好赶上春节假期,带上孩子一起,让他开开眼界,长长知识。”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1月28日19:30,《国家宝藏》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浙博有近10万件馆藏,其中有十大镇馆之宝!节目中,浙博拿出了三件国宝,它们分别是,余杭反山出土玉琮王、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唐落霞式 “彩凤鸣岐”七弦琴,这三件“国宝”既一脉相承地展现了浙江悠久的文明史,又展现了江浙独特的诗意和俊秀。

记者现场采访了几位来参观的学生,他们纷纷表示实地参观更加震撼,而且对文物的了解也更加透彻。

“今天是春假假期里最有意义的一天,中国的文化底蕴真是太深厚了,我们需要学习的也很多。”一位小朋友告诉记者。

记者咨询了浙博的工作人员,这三样“国宝”,目前都还在浙博的武林馆区内展出,还没来得及的家长,可以抓紧时间带孩子来看一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年代:良渚文化

尺寸: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具体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内圆外方暗合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是一种祭祀的法器。

良渚文化中出土了不少玉琮,而此次入选《国家宝藏》的这件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

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

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而鸟也是通天的灵物,与玉琮的功用吻合。

从大小、做工来看,这件玉琮等级很高,不仅如此,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庄重且独一无二的,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年代:唐

规格:通长124.8、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厚5.4厘米

七弦琴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古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虽然七弦琴的来源已不可考,但从记载来看,这种古老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君子以弹琴为乐,中国历代都有著名的琴师载于史册。尤其唐代最为兴盛,由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古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造琴工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这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斫琴高手是四川的雷氏家族,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目前传世的古琴中,唐琴的数量不会超过20张,而雷威所作的琴尤为珍贵,一般称为“雷琴”或“雷公琴”。

浙博的这件“彩凤鸣岐”琴就是雷威所作,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美丽而别致。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为琴界苦苦追寻的绝品。

“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称奇的是,音质绝佳,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质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宗稷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传世唐琴,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宁波“万工轿”

年代:清末民初

尺寸: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

这座轿子,它并非来自皇家,但做工绝不逊于御用定制。

这件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此轿需八个人抬,又称“八抬大轿”。

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无数,所以宁波人也称它为“百子轿”。

除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吉祥主题外,还有《浣沙记》、《天水关》、《铁弓缘》、《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戏曲场景,有的地方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一幅画上也都是一个古典名剧片段。

最神奇的是,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轿门,迎亲时有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在迎亲的队伍里负责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郑媛  编辑:汤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