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环境污染博物馆”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8-08-30 15:37:15

用科技模拟一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 让人们切身感受 

第八届“两奖”征集初评揭晓

昨天,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举行第八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城市环境问题”初评会,分别评出50篇“钱奖”初评作品、50个“西奖”初评点子。

“今年我们评选的一个主要关注点,落在环境健康与美丽城市建设方面。人们通常比较关注在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城市病,比如一次污染事件,给空气、水源或者土壤等造成的影响。”初评评审组组长、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原院长刘维屏说,“但还有很多城市问题是隐性的,比如长期在低浓度污染的环境中,会引发什么样的环境健康问题?即使你面对的污染都是微量的,但多种污染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同样会损害大家的健康。”

刘维屏介绍,自2014年以来,“两奖”征集评选活动的主题每年都不一样,有雾霾、垃圾、水资源、土壤等。而今年“从表层问题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在城市学研究方面又迈了一大步。

本届“两奖”城市环境平台,共收到“钱奖”作品280篇(其中专著7部);“西奖”点子1434个。最终获得“钱奖”金奖的作品,将重奖10万元;获“西奖”金奖的作品,重奖5万元。

初评专家们认为,本次征集作品质量较高,研究度深、创新性强,回应了城市环境卫生健康、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色空间、公共健康和环境正义等热点问题。

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五一教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项目主任贺珍怡教授等合著的专著《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多种因素和分析尺度,体现了不同学科方法的贡献,有助于推进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改进。

本届还征集到不少问题导向型、操作性强的好点子。

如“绘制基于云计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点子,提出通过云端计算的数据分析,划分明确的气候问题和敏感区域,在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布局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经济产业和社会民生等系统的核心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共享等。

“建立环境污染博物馆”点子,构思新颖、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从视觉场景、嗅觉感受等方面,全方位模拟一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让大家在受到强烈感官冲突后,日常生活中向环保行为靠近。

“两奖”征集评选活动为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理论支持。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编入城市学数字图书馆,作为城市学“智库”开展城市治理咨询服务的重要资料,以及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重要决策参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魏奋 通讯员 王莉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