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杭网聚焦>>  
 
西湖教育全域优质均衡:身边有名校 校校有名师 更高水平的美好教育迎面而来
2019年09月07日 09:55:24 星期六  杭+新闻

杭+新闻 通讯员 西教 记者 张向瑜

点睛之笔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就将过去。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不用猜,就知道发问者是幼儿园家长。

“上课认真吗?举手积极吗?”这样问的是小学家长。

“开学考怎么样?班级排名有吗?”这是中学家长最关心的。

各种关心、疑惑,通过微信、电话、面聊等,正从家长那儿传到学校、老师这儿。

教育,牵动着多少人的心!

西湖教育,这方教育沃土,要给全区老百姓的就是一颗“定心丸”——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美好教育”新篇章。

教育是西湖区的一张“金名片”。西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着力解决多个区块的教育布点难题,通过优化布点、加快新建、加大改扩建力度等多种途径,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同时,全区各镇街、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也全力支持配合教育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湖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持续提升,优秀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3%,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新晋7名浙江省特级教师,目前有在职省特级教师36人,列全省各县市区前茅;全区成立学科项目制首席教师工作室104个,选拔新一轮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28人。

尤其让西湖教育人自豪的是,作为一个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区域,与名校林立的城区片比,转塘、双浦、龙坞等片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现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这一块“短板”正在补齐,之江板块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被扩大、不断被刷新。这里的老百姓,也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就在家门口”这一民生福祉。

西湖教育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这个赤诚梦想,正在照亮现实。

上篇/这些事

每一件都是为了提高百姓的获得感

关键语1:集团化办学迭代升级

区域整体 形成新一轮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西湖模式”

影响全国的名校集团化办学起源于西湖区。20年来,西湖教育又不断超越自我,在原有基础上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形成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升级版”。

就在上个月,西湖区教育局推出了《关于深入推进西湖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根据区域发展要求,推出集团化办学的各种新样态。

“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当然继续。名校作为核心校,稳步推进成熟的新优质学校相对独立办学,进而成为集团化办学的新母体,成员学校共享核心校品牌和资源;其次,“名校+普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开展新一轮紧密合作互动;更灵活的——“综合+项目”教育联盟,探索具有共同研究方向或办学特色的单体学校(校区)为成员的项目制教育联盟;探索跨层级名校集团化办学,鼓励区属学校积极与各类名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西湖区的目标:到2022年,全区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得到深化,实现全区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理顺多种关系,发挥优势,成为西湖新一轮教育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形成新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西湖模式”。

细看之江 越来越多学校成为当地百姓认可的好学校

家住之江板块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儿的新校要么不办,一办往往就是名校领办。这几年,学军小学之江校区、文三教育集团定山校区、求是教育集团之江二小、闻裕顺之江幼儿园等,清一色都是老牌名校,发展态势良好。

而对于原农村片的老校,西湖区采用紧密型共同体的形式帮助提升。以竞舟小学和周浦小学为例,五年来它们拥有同一位校长——德育省特级教师周爱芬。周浦小学是她的母校,对这儿她有感情,但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几年下来,她最大的感受是,周浦师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内心越来越自信。

“通过共同体的思维碰撞、资源共享,城里名校能做的事,农村学校不仅也能做,而且还能做好。两校的大活动,如青年教师评优、骨干教师展示、家长学校等都在一起开展,舞台越来越大,大家也越来越自信阳光。”周爱芬说。

其他学校同样如此,都成为当地百姓认可的好学校。西溪中学和上泗中学已经成为新的共同体。“我们互派老师,西溪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我们的科研实力较强,连续三届区科研先进集体。大家资源共享、携手并进。”上泗中学校长戴建华说。

目前,之江板块的学校已实现了新一轮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新校”或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全覆盖。

关键语2:每位学生适性成长

区域整体 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学生健康成长

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始终是西湖区培养人的方向和目标。

身心健康,首当其冲。就在今年六月,西湖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成长支持工作”的通知,将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工作,构建区域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支持助力体系。目前,区内每所初高中都已配备至少一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设立了以文溪中学为代表的10余个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学校。

阳光向上的学子,源自教育的高质量支持,源自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和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上半年,西湖区还收获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喜讯:在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中,西湖区在全省109个参考县市区(含市辖区)总分排名中位列第一;同时,素质教育大放异彩,科技、体育、艺术教育成效显著。

其他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学军小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团,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各有一项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

细看之江 这儿的学生有了更多飞翔的舞台

为了让之江片区的孩子有更好的校外教育场地,去年12月之江青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当地家长连连叫好。要知道,这可是全区建筑面积最大、设施一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

片区内的学校,办学内涵更是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不断凸显。

如转塘小学,以国际跳棋社团为雏形,逐年将国际跳棋课程化,学生的棋艺增长明显,个人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已成为一所国家级“国际跳棋特色学校”,很多学生从这里起步成长,比如陈沈奕同学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际跳棋协会批准的“国际跳棋候补大师”。周浦小学是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袁浦小学武术社团也名扬全国。

这一切,都让之江片区的学生有了更多飞翔的舞台,他们正变得越来越自信阳光。

关键语3:新老校园美丽人文

区域整体 让每一所学校更温暖、更精致、更有文化

就在今年暑假最后几天,西湖区新亮相的7所新校新园被“刷屏”。这不仅是因为高品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全都是西湖区优质学校的分校。如星洲第二小学,是星洲小学独立后首个连锁办学的学校,它昭示着求是教育集团“让更多儿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再度开启新征程。

新校让人“眼馋”,老校也一点“不输他人”。新学期来到,西湖区的很多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很惊讶:学校不仅变漂亮,也变“聪明”了!如教室内的灯光,会根据室外光线的明暗做出相应调整,保护学生视力。据了解,2019年,西湖区教育系统共投资1.4亿元用于校园环境改造,全区共有100余所学校的食堂、厕所、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运动场、市政绿化等室内外环境及校园文化布置全面提升,亮点纷呈。

“通过硬件和软装,让西湖区的学校更温暖,更精致,更有文化感、互动感。”这是西湖区的高标准定位。

细看之江 新校赢在“起跑线” 老校“容光焕发”

“98个孩子,98个世界”。新学期,坐落在转塘的云溪幼儿园开园,首批98个孩子入园。该园由山水学前教育集团领办。前文这句话,正是省特级教师、集团总园长葛玉芳的祝福和期待,“寓意尊重保护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走进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同样位于转塘街道的云荷廷幼儿园,是西湖区象山幼儿园的分园。园长姚玉珠说,园所团队汇聚众多优秀骨干教师,实力强大。

位于龙坞的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校园硬件设施配套高端,一亮相也立即“惊艳”四方。校长钱宇贤说,学校地处茶乡,校园文化离不开“茶”,为此校园里就有一亩茶园,专门供学生实践,真切感知体验茶文化。

“旧貌换新颜,容光焕发啊!”这是之江片区家长们的共同感受。周浦小学书记李丽娟还告诉记者,一楼到四楼的长廊,有了一系列体现学校特色的墙绘,一楼的篮球、二楼的科技、三楼的茶艺、四楼的艺术。学校还是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这次也对书法教室做了全新提升。转塘小学王建校长也说,结合110年校庆,学校将开辟校史馆,呈现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提高师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

关键语4:教师公寓温暖启用

区域整体 今年起全面解决单身青年教师住宿问题

20余平方米的两人间,有床、空调、热水器,设施设备齐全,拎包入住。同时,大门口设置门禁系统,配置消防器材,建立入住制度等。“成家,立业”,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家”就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宿舍。

保俶塔实验学校、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三墩镇中心幼儿园……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一大批宿舍正在解决单身教师们的住宿之忧。从今年开始,西湖区将全面解决单身教师住宿问题。

据统计,西湖区共有50个单位有教师集体宿舍866间,总面积18527平方米。2018学年全区共解决了1052位教职工的住宿问题。目前,每个符合条件的单身青年教师的住宿都能实现就近解决。

细看之江 优秀年轻教师更愿意在这“安家落户”

文三教育集团定山小学,位于校内的宿舍共四层,屋顶还设计了晾晒区。孙梅梅、徐毅洋、邵帆等年轻的单身教职工,就住在这里。“像一个温馨的家,特别好。”学军小学之江校区的贝佳凤老师说,现在每个月房租费只要缴纳100多元。“大学同学也在当老师,但没有宿舍,她们都特别羡慕我。”

“学校对年轻教师很关心,提供晚餐服务,定期召开住宿教师会议,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关心帮助年轻教师,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服务指导。”文三教育集团副总校长陈斌介绍。

分管之江校区的学军小学副校长冯岳也说,校内宿舍不仅解决了本校新招入教师的住宿问题,经过教育局统筹,也安排了转塘小学、西湖一实的教师,解决了周边无宿舍学校的教师住宿难题,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提升职业幸福指数。

下篇/那些人

每一位都生动诠释着西湖教师精神

西湖教育这方沃土上,一代代人,如传递接力棒般生活成长。

他们年龄不同,有些已退休多年,有些正年轻;他们岗位不同,有些是一校之长,有些是班主任;他们风格不同,有些激情澎湃,有些温暖平和。

但他们无一例外,对教育这份事业,对三尺讲台,对每位学生,对西湖教育,有一种情怀,有一种热爱,有一份感谢。今天,我们就请到几位老师,请他们讲讲故事。故事不长,但从中可见西湖教育者的成长、教育土壤的培育、教育高地的打造,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我们的西湖教育正越来越好讲述人 杨一青

健步跨进校门,和老师学生热情打招呼,来到办公室,开始日常工作,中间有老师进来,和他聊上几句,有教学的也有生活的。他就是77岁的学军小学荣誉校长杨一青。工作日的上午,只要不外出,他会准时出现在校园。

上世纪70年代,杨一青进入学军小学。1984年,42岁的他走上了校长岗位,开启了长达20余年的校长生涯。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的创举太多太多。“我觉得其中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提出,二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杨一青说,走上校长岗位后他就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16字教改纲领和“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三化办学目标。“办学思想是‘灵魂’,引领着学校发展。每所学校有各自的底蕴和文化,各自的办学思想也就不一样。”近些年来,他的名校长工作室,已有120多位校长先后加入学习,他上的第一讲就是“办学思想”。

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对业务的打磨,他“毫不手软”,比如学军小学从1988年开始的“希望杯”青年教师评优课,面向1至6年教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至今已办了32届。一批批年轻教师在这里从稚嫩走向成熟,成为名师名校长。“当然,我也有‘柔性’的一面,老师们碰到找对象、买房子、父母看病、子女工作等各种困难来找我,我都尽力帮忙去解决。”他笑着说。

这些年,他时刻关注着西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他的感受是:越来越好。

我最欣慰的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讲述人 黄逸萍

“轻负高质”,一直是教育圈的理想目标。而在30多年前的求是小学,有位老师就已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了轻负担、高质量,她就是黄逸萍。“当时,我已经教了20来年课,看着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可教学效果却不好,我就开始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

经过不断反思,黄逸萍发现当时的教材“脱不了干系”。“教材按计算进行串联,单块教时,学生学得很顺,可到了几块汇聚时,学生的知识体系就开始乱了。”

于是,从1985年开始她大胆地重组教材。“进行整体优化教学,所有例题要编过,一开始我先自己做,后来马冬娟、高珂等年轻教师加入,大家都是手刻手印。暑假也不休息,准备下学期的教材。”成效是明显的,在全市各项竞赛中,求是小学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关键是学生学得很轻松,“求是数学”开始在省内外打响品牌。

随后,黄逸萍领衔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理论与教材的研究”被列入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不仅是求是小学,区内也有很多老师一起加入进来,为了一道练习题的设计、一个学具的开发、一节公开课的成功演绎,大家竭尽全力。1999年,该项目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套教材也通过审定委员会审查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区内外推广使用,大受数学老师们欢迎。

“我特别欣慰的是,一批批年轻教师因此成长起来,一批批学生领略到了数学的美。”作为省特级教师,黄逸萍最想送给年轻老师的一句话是: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他们带我成长 我带他们成长 讲述人 张英飞

“我最有底气的是上课,教科研是我的短板,可师父偏偏要求我们每年都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还让我负责撰写工作室的省级立项课题成果报告。”

说这话的是张英飞,她说的是2006年前后的情况,她的师傅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王曜君。此后经过四年“煎熬”,张英飞全面成长,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拿到特级荣誉至今的九年来,张英飞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助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开设名师工作室之外,她先后在西湖区三个农村片区学校建立名师工作站,三年一轮,累计有八九十位教师进入她的团队。工作室已培养出省教坛新秀1名、市教坛新秀2名、区教坛新秀19名。“只有帮助更多年轻教师成长,才能陪伴更多西湖学子成才。”

“教师这个职业,在物质上不可能收获丰厚,但在精神上可以做到很富足。因为喜欢,所以选择!”

驻守班主任这平凡而神圣的岗位 讲述人 杨晓凤

阳光,是她的微信名。她的确是一束阳光,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大家面前,脸带笑容,从容淡定。为此,家长们还给她取了个代号——“阳光女神”。她就是杨晓凤,学军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同时也是浙江省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从1992年到现在,28年她教了14届毕业班。其中有动作慢如蜗牛的学生,也有不折不扣的“混世魔王”,可在杨晓凤的“调教”下,他们都摘掉“帽子”找到了适合的发展空间。

怎么做到的?她的答案是五个字:个性化育人。她认为,科学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适应自己潜在能力与发展倾向,实现最大限度展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她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并协同带动他们各方面健康发展。

杨晓凤带领着自己工作室的成员不断前进,特别是对新老师,她总是耐心指导。“西湖的教育沃土丰厚,黄黎明老师、许宏老师这些德育特级教师曾手把手带我成长。”杨晓凤感激地说。而现在,她同样在把力量传递给年轻班主任,让西湖教育的美好明天,在新一代手上创造。

沉心静气为西湖教育“挑担子” 讲述人 包国勇

四十不惑。“40岁的人,不出来挑点担子,什么年纪再出来?”这是某年西湖区教育系统干部大会上的一句话,包国勇记在了心里。正处在这个年龄的他,“挑”起的是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这副担子。

此前,他多年任教在求是教育集团。“我是体育学科的,刚参加工作第二年,就让我当教研组长。”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他大胆地去做,开展各种篮球比赛,到2007年,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做出了一份学校的学科质量标准。“标准还是很系统的,放在今天也是领先的。”他自信地说。

作为西湖小学“掌舵人”,他就任一年多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学校要培养的人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两者尽量对等起来。“健康阳光、爱国诚信,把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为正是在应用中才不断会有创新点。”

他说,西湖教育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公平、信任和帮助。他希望,作为校长也能把这份感受给所有老师。

踏踏实实为农村学校出份力讲述人 虞晓东

从这个学期开始,虞晓东的新身份是周浦小学副校长。出生于1987年的他,之前在育才、留下、行知等区内学校工作过,他笑说自己是“二进城二出城”。

但这次“出城”和以往很不一样。周浦是西湖区的农村片,位置相对偏远,但却是虞晓东的老家,感情不一样。他说学校里就有两位老师,是当年曾经教过他的。八月下旬一到岗,他就深切体会到这里老师们的纯朴。“学校暑假装修,开学前要进行各种整理,搬大柜子、桌子和沙发都是体力活,大热天老师们赶来上班,全部自己搞定,一点没怨言。”

虞晓东分管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熟悉学校。“和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还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教师团队的平均年龄会比较大,这意味着经验丰富,但要思考如何重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在家校配合上,重点要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培训,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进步。”

树立大局意识 勇于攻克难关 讲述人 倪晓明

她一直在“跑”。

2017年4月,倪晓明被委派至丽景路幼儿园负责新园筹建工作。带着满腔的热情,怀着质朴的初心,一个帐篷,一台笔记本电脑,她和团队便这样夜以继日地开始了新园的筹建,放弃双休日及暑假,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到岗督促建设方逐一整改;

大半年后,由于工作需要,她调动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挂职,中心和新园相距甚远,她兼顾幼儿园筹建和中心的工作,一点不耽误;

2018年2月,随着区域发展的需要,她又担任了之江幼儿园园长。之江是一所老牌名园,在高起点、高品质之上,她带领团队继续接力领跑。

作为“80后”新生代,倪晓明说,要有搬砖的勇气,哪里需要去哪里。西湖教育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年轻忘我的实干家,才愈发朝气蓬勃,持续绵延生长。

作者:通讯员 西教 记者 张向瑜 编辑:张翟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