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奋力打造“更包容、更开放、更精彩” 与世界名城一流核心区相匹配的美好教育 |
2019年09月09日 14:09:16 星期一 杭州日报 |
杭州日报 通讯员 徐雁菁 记者 王洁 到2022年,下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形成充满活力的15分钟市民学习圈。 教育关键领域改革有创新、有突破,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度、有成效,教育的形象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2019年,下城区优质资源覆盖面再次扩大:5所现代化的新校园投入使用,2所幼儿园也将在今年底竣工。这意味着,下城新的“校园战舰”编队起航,朝着“打造全域优质、卓越引领的教育新高地”又迈进了一步。 惟改革者进。 作为杭州中心城区,下城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行地,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项目样本区、浙江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浙江省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区……诸多创新探索,都在教育界有示范和引领效应。 新时代下城区正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抓好落实,奋力打造世界名城一流核心区。与之相匹配,下城教育对标一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更高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让美好教育普惠全区百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打造“更包容、更开放、更精彩”的教育?下城教育人用行动回应时代之问。 A 品质卓越、品种丰富、品位高雅、品格向上 下城“美好教育”要完成的四个坚守 ——专访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并进一步明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日俱增。 “美好教育”应该是回应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渴慕的教育,必须提高办学“品质”,追求卓越。品质是什么?是追求高分数吗?分数只是一个评价指标,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下城教育将围绕“五育并举”展开实践。 在德育方面,下城正在全区开展新集体教育,如明珠实验学校的“容融教育”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劳动教育方面下城也涌现了一些品牌学校,如胜蓝实验小学试点学生午餐剩饭称重等。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性的综合评价制度引领,在这方面下城区起步较早,如景成实验学校的“优宝卡”评价体系,长寿桥小学的无纸化综合评价等,都是通过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专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上演绎最有个性的自己。 “美好教育”应该是促进公民办协同多样发展的教育,必须丰富办学“品种”,推动公办学校提升办学水平,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对于占主体地位的公办教育,下城下足了功夫,除了在财政上给予充足的支持,还将通过优化编制结构、提升师资培训、深化场馆共建等方式盘活教育资源,让公办教育发展有更多空间和可能。而发展态势良好的民办教育,未来应更多利用自身灵活的机制优势、内涵建设来获得更长足的进步。下城率先在民办学校体制改革上进行了探索,并在启正中学的合作办学尝试中获得了成功。 “美好教育”应该是给予学生丰富文化熏陶的教育,必须“品位”高雅,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这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也可能是一生附着在学生身上的特有品质。下城有不少老学校,校园虽小但比较精致,它们提炼出了自有的文化和特色课程,如永天实验小学的书法特色,刀茅巷小学的口琴特色,青蓝青华实验小学的国学文化等。未来,下城的学校还将加大校园标识文化的打造力度,真正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新校建设方面,在设计之初,下城就把校园文化蕴藏于学校的建筑之中,如观成实验学校的人文气息,长寿桥岳帅小学的科技特色等,让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美好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生为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必须“品格”向上、躬身垂范。师资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除了业务提升、修炼内功外,更少不了一股精气神。“下城教师好精神”,就是要引领教师们培养坚守精神、担当精神、进取精神,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家国情怀去感染学生,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能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B 减轻负担、改革评价、公民协同、全面成长…… 这些身边的教育故事 承载着下城教育的美好坚守 追求“四品”,一张下城样式美好教育的蓝图已经绘就。下城人正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评价办法、公办如何提升、民办如何发展、综合素质培养等等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下城教育做了哪些事,未来又如何实现突破?一起来看几位教育者的讲述。从中,可以窥见下城教育在品质、品种、品位、品格上的不懈追求与坚守。更美好的未来已来。 神奇的“优宝卡”带来更科学的评价 讲述人:曹纺平(景成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圈‘减负’喊了很多年,过去学生负担重,是因为评价单一,学生只能为了期末的那个分数重复操练。所以给学生减负,首要从评价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曹纺平说。 景成实验学校的家长,微信都绑定了一个“优宝卡”。打开系统,手机上会呈现一个雷达图,上有六大指标:健康生活、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学会学习、责任担当。“雷达图上各条边越规整,说明孩子发展越全面。”曹纺平介绍,指标的甄选上没有学科,而是选择了指向学生成长核心素养的几个关键要素,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这张雷达图是动态的,与学校各项活动串联起来。如阅读节,学生的阅读表现很棒,老师会在人文底蕴这一项上给学生积分。同时,积分可以累加,作为系统中成长树的“养分”,养分越多,成长树越高,这种评价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雷达图上还有一条绿线图,这张图是全年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平均值,家长一对比就知道孩子哪些素养是强项,哪些素养还有待加强。“优宝卡”评价系统对班主任也是个福音,过去每学期写评语班主任只能凭借印象着笔,现在有了“优宝卡”,可以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学生在景成9年,我们可以追踪他9年,学生拥有什么特质一目了然,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曹纺平说。 体制改革激发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活力 讲述人:林学省(启正中学副校长) 2018年3月,下城区教育局、杭州高级中学、开放教育集团、下城区国投集团旗下扬帆投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合力打造启正中学。这是浙江省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破冰”,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 过去一年,启正中学证明了这条新路子的前景很光明。副校长林学省曾在公办学校当过10多年校长,如今在民办学校任职,他体会很深,“这种新型的合作办学模式,有体制机制上的独特优势。”林学省说,比如教师聘任考核更为灵活,学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杨士军就是引进人才,去年学校还引进了20多位省市教坛新秀、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极大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也更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新进教师都是和学校签订人事合同,这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学校自己的教师队伍。” 林学省坦言,无论升学政策还是师训教研,区教育局给予很多指导帮助,启正中学依旧是下城教育大家庭的一员,“在办学上依旧接受区教育局指导,但在具体办学中获得了更大自由,这也是混合所有制的一大优势。” 去年,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基建升级,依托开放教育集团创设了大量的社团和素质拓展课程,这些费用都由集团自主承担。“民办学校利用自身体制机制优势、社会资源来激发办学活力,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林学省说。 公办学校发展越来越好、信心越来越足 讲述人:彭音(长青小学校长)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直是下城教育的重点工作。“老百姓最关心的,便是我们公办学校最需要着力提升的。”彭音说。 对于百姓来说,遇到一位好老师就是学生最大的幸运。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长青小学下足了功夫。“我们现在都是从华师大、东北师大等著名师范院校招新老师,保证新老师都是好苗子。”彭音介绍,新老师进来后,都与老教师结成师徒,这样手把手地教,新老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快速产生蜕变。除了用好校内资源,学校还更多地为年轻老师争取研修机会,如与区梯级名师结对,参与“千课万人”教研活动等。每位老师研训归来,都要提炼总结,在校内分享,让更多老师受益。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下,年轻教师们发展非常快,如青年教师李秀群,三年教龄就是下城区教学能手、区先锋班主任,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并获奖。 “很多家长看重民办学校丰富的教育活动和资源,在这方面公办学校也有了很大提升。”彭音说,目前学校开设了品类丰富的选修课:三大棋类、街舞、信奥,很多过去在培训班才能上的兴趣项目,学校都能提供。在国际化方面,长青小学配备了外教,从一年级开始给学生上英语课。学校每年还有出国游学活动,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现在家长对我们越来越认可。今年服务区内的新生中,绝大部分选择了我们,在家门口读公办学校,这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彭音说。 让每个学生都有独有的人文气质 讲述人:李洁(观成实验学校校长) 还没开学,观成实验学校的校园美图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学校由中国美院著名设计大师王伟领衔设计,以“梅意竹韵”为形象塑造。“梅和竹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言志之物,而观成两字取自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无论建筑设计还是校园文化,都关乎人文。”李洁说。 别看这是一所新校,但追求人文的理念已深入学校办学过程之中。比如新生报到时,会收到三份礼物:一份书单,相约观成的学生要在3年看完100册书;一本书札,看书需要留痕,学生们的阅读感悟都可以留在这里;一本《观集雅成》,这是学校把学长学姐们过去积累的阅读精华编辑成册。 学养是一种气质。在李洁看来,阅读是一种精神跋涉,能滋润出文气,所以她鼓励学生带一本闲书到学校,不仅要看,还得有感悟。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观成人文讲堂,除了邀请各界名流来讲座,也会请学生把阅读感悟和全校师生分享。比如观成实验学校的前身观成中学就有位学生,在读过刘慈欣的《三体》后写了近3万字的读书笔记,刘慈欣本人看过后都评价说:“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 “我不希望观成的学生只被定义为‘学霸’,我希望观成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人文气质。”李洁说。 诗意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讲述人:姜娜(安吉路幼儿园园长) 走进下城新学年推出的公办幼儿园新园区——安吉路幼儿园锦绣园区,你会被充满童趣的环境吸引:好玩的小象波波池、有趣的蛋宝宝绘本馆、创意的楼梯涂鸦墙、奇妙的娃娃游戏屋、独特的大型“歪屋”城堡……这样诗意的环境,简直就是个“童梦工坊”。 诗意已经融入了安吉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应该如诗之美、如诗之灵、如诗之雅。”在园长姜娜看来,孩子美好的童年应该如诗般绚烂多彩,这就需要赋予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安吉路幼儿园在设计每天的教学时,会留足时间给孩子自由安排。比如每天晨练后回到教室的半小时,都交给了孩子们:可以自由茶歇,也可以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还可以开展自由活动。“孩子都是家中的‘掌上宝’,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渐渐地他们会没有主见,听任别人安排。所以我们希望留出一些空间,让孩子们学会自主规划,从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锦绣园区,实践是一个重要理念。锦绣园区与集团其他园区同步同向开展“巴学实践”园本特色课程,开展“逛逛杭城”“过过节日”“开开派对”三大系列项目活动。比如“逛逛杭城”系列中就有一节“高高的塔”,老师带着孩子去寻访六和塔、保俶塔等杭州名塔。通过实地走访,孩子们会发现每座塔的造型都不一样,都有它的历史和传奇故事。“我们希望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去亲近自然、走进生活、融进社会,不断丰富眼界。”“锦绣园区和集团是紧密的共同体,理念统一恒定、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所以新园区一启用就是一所高起点的幼儿园。”姜娜希望让集团每个园区、每个孩子、每位老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小候鸟”驿站让她明白了教育的真义 讲述人:蔡静(青蓝小学教师) 蔡静是下城区的一位普通教师,她参与发起的“小候鸟”驿站,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 2014年,蔡静在“唐西胜名师智慧空间站”学习,导师对师德的阐述让她茅塞顿开。当年暑假,她有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想法萌芽:开办“小候鸟”驿站,为来杭与父母团聚的“小候鸟”们送出一份杭州大爱。方案一提出,就得到了空间站全体成员的热烈响应。 “杭州也有一些‘小候鸟’的陪护点,但这些点只能做到看护,没有老师教,而我们刚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就这样,“小候鸟”驿站一做就坚持到了现在。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小候鸟”家长的黏性,她开设了微信群,实时发布孩子们活动的情况。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语音,让家长们放下了心。 为了充分发挥杭州教育优势,蔡静还带领团队开通微信公号,将其打造成教师跨区域、线上学习的交流平台,以网络对接“小候鸟”所在学校和老师,双线并行持续助力“小候鸟”全方位成长。 六年时间,驿站从1个增至6个,从杭州辐射到贵州,累计400名志愿者、60家爱心企业参与,共服务了来自15个省份的624名小学生。“和‘小候鸟’的接触多了,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变柔软了,特别是面对学校班里比较弱的孩子时,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理解。”蔡静坦言,参与“小候鸟”驿站让她更深刻地明白了,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关爱和守护。 C “1+X”计划打出振兴教育品牌“组合拳” 建设全域优质美好教育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到2022年 教师总量能基本满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青年教师临时住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巩固与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尊师重教、爱岗敬业成为风尚。 到2022年 培育30名以上的青年校园长后备骨干。重点培养100名中小学(幼儿园)35周岁以下各学科拔尖青年教师,完善学科梯度建设。每年派出100名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者赴海外研修,第二届名师智慧空间站实现量与质的提升与突破,数量发展到20个。 到2022年 培育10—15所“新集体教育示范学校”,形成多种新集体样态的教育模式。创建10—15所省级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在全区范围推广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开发20个研学活动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体验路线。 到2022年 实施不少于20学时的校级及以上新集体教育全员专题培训。培育1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下城区“班主任发展联盟”,发展成新时期集体教育工作者成长孵化基地。申报1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80%的中小学校有各级新时期集体教育行动研究立项课题。认定30张“新集体教育名片”。 确立100个新集体教育团队样板。 到2022年 中小学有效生机比(含移动终端)提高至3.8∶1;万兆互联校际间城域网,教育局中心机房网络因特网出口带宽达5G,建成万兆进校园、千兆到桌面的中小学校园网络,幼儿园实现千兆进园区,全区中小幼无线网络覆盖主要办公及教学区域。 到2022年 全区中小学与海外学校结对签约学校比例继续保持100%,促进结对学校互访游学、双向合作有质的提升。力争创建中小学杭州市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创建校)20所,浙江省千校结好特色校14所。 到2022年 设立国(境)外研修基地5个,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境)外研修人数达到省市规定比例要求。引进与合作开发国际化教师培训课程境内项目3个,积极探索选派教师和校长与海外友校开展短期交流项目的工作机制。 如果说追求“四品”,丰富了下城区打造美好教育的理念架构,那么今年出台的“1+X”文件,则为下城建设美好教育提供了更为细化的行动指南:从立德树人,到教研立项的规划;从提高教师待遇,到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国际化等,面面俱到,为下城区“建设全域优质美好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
作者:通讯员 徐雁菁 记者 王洁 编辑:张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