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法:建设智慧国博 打造精品展览 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03-04 10:47:02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王春法表示,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像春节期间36万人涌进国家博物馆过大年这样的“文博热”已成为人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的表现之一。对博物馆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的方法就是办好展览。我们正通过建设智慧国博和打造精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创新让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王馆长,听说咱们国家博物馆今年春节假期的接待量与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王春法:今年春节是非常特殊的假期,观众流量太大,大年初一大概3.7万多人,初二马上就到了6.7万多人,初三是6.8万多人,初四、初五大概是6.6万多人,远超过国家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因此,不得不召集在北京过年的工作人员全员返岗,以应对客流的参观高峰。参观博物馆成为过年的习俗,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参观博物馆的比例超过四成,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您觉得大家愿意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春法:主要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过年,大家在一起吃顿年饭、守岁、看春晚、包饺子。随着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们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逛博物馆、旅游成为最近几年春节假期的新消费趋势。

主持人:除了外部因素,从国家博物馆自身角度,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更好的展品、布展以及展览形态,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响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推出多样的展览,包括文物展、艺术展、引进的交流展、考古发掘展等。春节期间,非常主流的展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从去年11月13日开幕到2月24日,观众总量超过385万人,所有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中国的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复兴之路新时代等展览,系统反映中国5000年发展的历史发化,以及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的特展汉世雄风、中法国家工艺大师展览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形态。

主持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博物馆建设,您有哪些好建议?

王春法:博物馆与信息技术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典型的形态是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数据的采集、清洗、挖掘、管理、应用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国家博物馆最核心的资源是各种各样文物的数据信息,所以我们专门设立数据管理和分析中心。不过,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做法,未来,博物馆之间交流以及展览文物数据的应用、互鉴、IP授权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2018年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总量超过861万人,提供个性化的观展服务也是国家博物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持人:在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物的精准开发和联合协作,对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博物馆和其他业态有机整合?

王春法:从文物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文物工作相关的原则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使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对文物的开发和使用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关于博物馆和旅游产业融合,有些博物馆适合做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有一些博物馆由于具有特殊性,会面对过度开发和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需要我们处理好的难题之一。在大文旅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周边产品,国家博物馆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去年“国博衍艺”推出90多款文创产品、IP授权70多款。

主持人: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门面,面对众多中外观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王春法:对博物馆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的方法就是办好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展能力,这是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在办展览的过程中,能否把展品、藏品蕴含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展览的设计、展览的制作很重要。其次,还要做好讲解,把展品里面蕴含的故事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出去。第三,文创产品是展览的藏品、展品价值的进一步延伸。故事展览是有期限地,文创产品可以一直延续、并不断扩大和扩散。从这些方面来讲,讲好中国故事,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从多方面做工作。

来源:新华网   作者:赵秋玥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