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苑一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社区方案
发布时间:2019-11-12 09:09:42

2003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将翠苑一区社区作为基层联系点,先后3次到社区调研。在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中,他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要求。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16年来,翠苑一区社区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到为民志愿服务;从推出“民情三谈”,到落实垃圾分类“四点五员”……“呼应为”服务理念不断渗透到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了社区积极开展“微治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方案的行动指南。

践行“呼应为”

架起服务居民连心桥

中午11点半,89岁的王秀珠奶奶,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翠苑一区老年食堂就餐,“我在这个食堂吃饭十多年了,家里基本上不开火。”

时光回到16年前,王秀珠想都不敢想,社区里会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的食堂。“这个食堂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子女也可以安心工作了。”

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翠苑一区调研,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的孤寡老人家里走访。浙江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郑祖华回忆,当时习近平同志问他退休后有没有什么困难,他就提:“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我们很多老同志吃饭很困难。”在当天的走访中,习近平同志特别提及孤寡老人的吃饭问题。在当天的支部书记汇报会上,习近平再一次提出建议,给老年人办个食堂。

2003年9月26日,翠苑一区社区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落成,为全市老年食堂建设“打了样”。如今老年食堂在杭州全面推开,翠苑一区的老年食堂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升级。3.0版的食堂增设了透明厨房,大厨们做饭符不符合规定,食材是否卫生安全,老人们一目了然。

“呼应为”式的工作,架起了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翠苑一区还建起了社区“邻里之家”,打造了“雷锋工作室”“达式华工作室”等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群众的品牌,各楼道党支部挖掘了理发、小家电维修、缝纫、法律咨询、中药材切片等18项支部特色服务项目入驻,每月按活动安排表服务群众,定时开展服务。一年统计下来,各党支部开展数百场志愿服务,服务居民6300余人次。

开启“微治理”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社区方案

2010年5月24日,翠苑一区社区党委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汇报了7年来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同年7月23日,习近平同志回信给社区党委,肯定了社区近几年的工作成效,并勉励社区要结合实际,按照“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翠苑一区社区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楼道里,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神经末梢”,在全市首创推行 “民情三谈”工作法,探索实行为民服务“呼应为”工作机制,用脚步来知民情解民意,积极落实群众呼声。一系列着眼破解民生难题的“微治理”随之铺开。

如针对小区里老人多、子女回家看望老人停车难,翠苑一区在全省首创推出“孝心车位”品牌,社区与党建共建单位翠苑一小联合推出30个“孝心车位”,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可以免费停车5.5小时,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又如在推进垃圾分类行动中,街道从组建单一志愿团体,到设立“党支部包干点”“业委会包干点”“物业包干点”“社区志愿者包干点”;从组织知晓分类知识的志愿员,到培训“宣讲员”“指导员”“分解员”“分享员”“示范员”,逐步形成了一套点面结合的良性工作机制,促进了党员干部带头干、社工争先干的良好氛围,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谈及今后工作,翠苑一区社区书记张爱民说:“刚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我们将继续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努力为‘中国之治’贡献最基层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乃武 通讯员 陈文文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