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特色打造独特城市记忆 杭州城中村新旧交融展新貌
发布时间:2018-12-10 22:45:00

杭州网讯 对于杭州的城中村来说,改造其实就是一场蜕变,也是一条特色化的改造之路。

2018年12月,距离杭州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场大改造中,兰家湾,骆家庄、玉皇村、白沙泉……一个个城中村,坚持着规划在前、因地制宜的途径,迎来了华丽转身。

正如著名作家麦家在看过蜕变后的杭州城中村说的一句话。“她没有消失,也没有成为城市的眼中钉、肉中刺,她在转型和重建中获得新生,在与城市的融合中长出了新的肌肉和力量。”

一村一特色 

量身定制新人居环境

针对不同地区的城中村,杭州采取了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环境综合整治,将人居融入实地环境。

东岳(西溪十八坞中一部分)整治前

著名的“西溪十八坞”,历史文化悠久,那里曾有着最地道的杭州味道。随着城市发展,西溪十八坞渐渐成了“脏乱差、老破旧”,各类特色文化建筑都逐渐被各种违章建筑淹没。

东岳整治后

这两年围绕“西溪十八坞”的改造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改造初期,负责其中四个坞的建设者在考察后说道,“王家坞生态环境最好,庙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小龙驹坞最精致,大龙驹坞最具有生活气息。”

在王家坞的改造中,统一做了屋顶和外立面改造,墙面粉刷成米黄色,屋顶用的是仿古青瓦。从高处鸟瞰,一条清澈的小溪两边错落地排列着一幢幢小洋楼,环境优美似公园。在庙坞村中,有一条“烧香弄堂”,这条四五米宽的小弄,是数十年来,香客前往东岳庙和法华寺的必经之路。按着既定的规划,庙坞将被打造为“禅文化民俗特色街区”。

接下去,“西溪十八坞”还计划挖掘古镇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恢复满山梅花的盛景,打造有记忆、有韵味的一个个小村子。

不仅仅是西溪十八坞,这样的例子,杭州还有很多。

杨家牌楼整治前

西湖区杨家牌楼社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统一了风貌,打造杭派新建筑,开拓村民广场,与山水景观轴相连,在山坞深处设计慢生活休闲区,并引进SOHO模式,深度开发利用农居,以花园式社区的崭新面貌出现,再现30年前的“青山绿水有人家”风貌。

杨家牌楼整治后

拱墅区拱宸村陆家坞区块在此次城中村改造中,依托周边红建河、姚家坝河等丰富的滨水景观资源以及紧邻上塘路、湖州街等城市干道的便捷交通区位,实施道路改造、环境美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卫生和治安设施等措施,将拱宸村陆家坞区块改造为具有民国风情韵味,集区块三产发展与现代都市生活于一体的文化记忆场所。

杭州的每场城中村改造,都独具特色,别样精彩。

三生融合 

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

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留住村民、吸引人口,是杭州城中村改造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有人会问,城中村改造一定是完全拆除、重建吗?环境和百姓收入一定是对立的吗?杭州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最正确的答案。

白沙泉整治前

白沙泉应该算是杭州名气最大“城中村”了,它紧邻繁华的黄龙商圈,寸土寸金,改造前也出现不少居民反对的情况。

白沙泉整治后

这里有数不清的出租房、小餐馆、夜宵摊以及众多租户,给居民们带来了巨额的收入。也因为反对,社区全体居民大会连开两场,16个社区工作组挨家挨户去听意见、做工作,传达未来可行的规划:未来白沙泉转身成金融并购街,可为居民增加近四十万的年收入。

而改造前,一年出租收入最多也不过二十万。这笔账谁都会算。

如今,雅致的白沙泉裹在一片绿色中,185幢青、白、黑三色配搭的漂亮小楼错落有致。愿意留在老地方的居民,依旧住在这里,还有更多的小楼,成为金融机构的办公地,去年一年的税收,就达10个亿。

在这思路下,玉皇山脚玉皇村的老房子都变了样,修缮一新,出出进进还多了不少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这个曾一度农居混杂的城中村,迅速成长为杭州金融新高地——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在江干浜河村,农居房外立面统一为中式庭院,产业也随之转型升级——“浜河部落”“青创社区”陆续开辟,为“新社会阶层”提供创业平台。

城中村改造是城乡融合发展特定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杭州正按照三生融合的思路,实现产城人融合,实现人人受益,产业新生。

留住城市记忆

传承文化提升获得感

“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建房造楼’、‘穿衣戴帽’,既要擦亮‘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将文化传承和民生项目结合起来,让文化如绿地般随处可见,这是杭州城中村改造的特色之举。”市城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市启动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前,就明确了“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改造、三生融合、留住印记”的原则,对部分农居建造时间较短、基础配套相对完善、村容村貌较整齐、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具备文化保留价值的城中村,采用综合整治方式实施改造。

未来几年,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后用于“三公”建设的土地,占全部拆后土地的58%,涉及城市公共中心用地560余万平方米、公园绿地170余万平方米,将增加教育设施项目203个,医疗卫生设施项目23个,文娱体育设施项目57个,社会服务设施项目41个;建设各类交通设施439个,贯通河道36条,打通断头路91条,建设公共停车场94个;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将文化传承和民生项目结合起来,让文化如绿地般随处可见,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这是杭州城中村改造的特色之举。一座座城中村从群租房聚居地,变成重拾江南韵味的现代民居。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青芝坞整治前

青芝坞邀请了相关专家反复认证、推敲,形成了《青芝坞及兰家湾历史文化调查考证报告》,按照忠于历史、以旧复旧的原则,打造了反映青芝坞特色的灵芝雕塑、以玉泉历史人物朱淑贞雕像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各类诗词石刻等,积淀了人文历史记忆,展现了古韵新居的风采。

青芝坞整治后

杭州城北的善贤人家,老百姓住进了崭新楼房的同时,也保留了“善贤坝房”老房子,开辟“开心农场”。闲暇时光,农场里的亲子耕读,让乡愁变得更加真切。

城西的骆家庄,则用一幢文化大礼堂,记录了老底子蒋村水上人家的过往。礼堂内有年轻人喜欢的健身房,也有老人喜欢的茶室,进出中无意抬头一望,便是那千年的龙舟。

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杭州城中村改造关注率95.9%、支持率98.1%、满意率达96.2%。其中,有近一半被访者,为杭州城中村改造注重文化传承点赞。

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留住城市记忆正在成为杭州城中村改造最亮眼的闪光点。

来源:杭州网   作者:见习记者 方建飞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杭建宣 邵慧群   编辑:陈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