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继承光荣传统 重温红色路线】28个身边的红色资源等你来打卡(三)
发布时间:2019-08-19 11:26:52

小伙伴们,经过前两期的红色路线讲解

你有没有被余杭浓浓的革命色彩所吸引呢~

这次我们来打卡城西的“红色路线”吧!

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仓前老街市中段,余杭塘河北岸。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是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袁世凯称帝、积极缔造共和国的先驱者,是2000多年来“中华英杰”之一。太炎先生一生留下400万字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小学、经学、诸子学、史学、文学、哲学、医学、佛学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周恩来总理称誉他为“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永垂史册,是浙江人民的骄傲”。

故居坐北朝南,共四进一弄,每进主体建筑均面宽三间,硬山顶。通面宽14米,通进深44.65米,面积811.5平方米。前三进系晚清时章太炎的祖父所建。第一进为轿厅,挂有“章太炎故居”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第二进“扶雅堂”,东侧为厨房;第三进卧室,东侧为书斋,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第四进建于民国初年,现辟为展厅,展览分为“故乡沃土孕育奇才”“革命先觉民国伟人”“国学传承群星璀璨”“国学泰斗著述宏富”四部分。四进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瓦房,呈纵向层层推高,第四进比第一进地基高0.8米。主要建筑上衬望板,墙脚条石砌础,开砖墙身。每二进主体建筑之间都隔有一个青石板铺砌的长方形天井,均设排水设施,东面过弄贯通四进,前后开门。

故居系章太炎出生、成长之地,太炎先生在此度过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22个春秋,投身革命后也曾几度回家探亲、避难,是纪念章太炎、研究章太炎生平的重要实物例证。1994年列为余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列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2010年列为余杭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仓前“四无”粮仓


仓前“四无”粮仓位于仓前街道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四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其中两栋为地垄木板仓,利于防潮通风。因系晚清民居改建,故称房式仓。房内原有一块匾,写着“咸丰九年”。

两栋仓库均为三开间平房,高大宽敞,用材粗壮,其中南面一栋内墙标示堆粮安全线,高2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侧加建9间中式仓、15间苏式仓两栋青砖砌筑的平房。20世纪50年代初期,余杭县粮保职工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精神,创造出享誉海内外的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粮仓,打破了“粮食生虫、自古难免”的思维定式。仓前粮管所被评为“全国仓储工作先进单位”。

其保管粮食的做法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属先进,1955年至1978年一直是全国粮食部门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三代国家领导人接见与表彰,并把经验推荐到苏联等国。由此衍生的“一符四无标准”至今还在全国粮食系统采用。

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余杭“四无”物保护单位。同时,陈列馆也是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粮食系统传统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毛泽东“五九”批示和“五九桥”

“五九桥”位于五常街道西溪湿地公园。1961年,中央出台《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大队一级干部全年参加劳动时间不少于120天。当时余杭县五常公社37名大队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在250天以上的有16人,200天至250天的有17人,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一线,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63年4月15日至5月24日,毛泽东主席到杭州视察,《五常公社大队干部参加劳动情况的调查报告》作为浙江省委上报的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之一,在5月9日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长篇批示,高度肯定了五常等地的干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并被列为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必读文件。在“五九”批示中,毛泽东指出,“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为此,中央不仅对五常等地干部参加劳动的情况给予肯定,还将五常干部的那股脚踏实地、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干劲定名为“五九精神”。

为纪念“五九”批示,弘扬“五九精神”,五常公社把公社所在地附近的这座“顾家桥”改名为“五九桥”。现在原“五九桥”已被拆除,在原桥址以北建造新桥继续使用“五九桥”的名字。

国殇公墓


国殇公墓位于余杭街道宝塔山东麓。据《余杭镇志》(1992年版)记载:安乐山东麓有一山坑,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安乐山、狮子山激战。战后里人收集枯骨纳入坑中,俗称余杭“千人坑”。日军侵占余杭期间,将逮捕的抗日军政人员及群众施刑后捅杀于坑内,也有许多被射杀而遗尸两山附近者。抗战胜利后,县长薛祚鸿收理附近军民遗骸,筹建墓穴。在两山周近,仅颅骨数达200余根。墓坐西朝东,呈圆形,馒头状,顶覆土。四周以条石砌筑,水泥勾缝。横式青石墓碑从右向左阴刻“国殇公墓”四个红色大字,两旁分别竖向阴刻“丙戌扫墓节”、“薛祚鸿题”以及印章一方。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残杀无辜中国人民残暴罪行的历史见证。2013年,余杭街道完成保护整治。2015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宝塔山烈士墓


宝塔山烈士墓位于余杭街道宝塔山南麓。为王守存、沈化贞合葬墓,两人均为山东省沂南县人。1944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随军南下,5月12日被分配到西社乡(现属余杭街道),王守存任指导员,沈化贞任乡长。7月16日,两人参加县委扩大会议,傍晚冒雨回乡政府(洪桐庙),深夜还在商讨工作。次日清晨,乡政府遭“浙江省救国纵队第16支队”匪徒偷袭。他俩奋起反击,沈化贞当场牺牲。王守存负重伤,突围中昏倒,被支援部队发现后,送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初葬于乡间,1962年移葬于今址。1992年4月立碑,述烈士生平。2008年重修墓,墓呈圆形,墓径3.45米,高1.16米,外表用花岗石块粘贴。前立墓碑,高1.36米,宽0.7米,上刻“沈化贞、王守存烈士之墓”,左右为国旗图案。整个墓廓呈圆形,墓前植有东北松、西枫树等,瞻仰台面积208平方米。1994年列为余杭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13年,余杭街道进行保护整治。同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余杭先锋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