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今天是日本投降日,萧山人不应忘记这位抗战女英雄!
发布时间:2019-08-15 14:40:00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炸毁竣工89天的饱含着自己三年心血的钱塘江大桥,使得钱塘江作为天然的壁垒隔开杭州和萧山,萧山成为了抗日最前线。1940年1月21日,盘踞杭州的日本侵略军松井部队于大雪迷蒙中偷渡钱塘江,在盈丰乡六百亩头登陆。次日清晨,在日军炮弹下顽抗两年的萧山沦陷。

舍小家为大家

1940年2月17日,大年初十的塘坞村一片寂静,但该村教师沈佩兰有些发慌,前一天进入萧山的日军有一支窜犯浦阳江西岸,被守在琅玲山头192师伏击,仓皇应战被迫退入塘坞村,经过了一个晚上的短兵相接、枪声四起,现在的平静中透露着诡异。沈佩兰从藏身的香火堂壁肚中出来,却震惊发现日本兵原来躲藏在自己家后边的吴氏祠堂内,准备负隅顽抗。

此时沈佩兰内心略有挣扎,她看着自己70多岁患病在床的爷爷,年仅3岁的女儿,还有丈夫和小姑,但很快就坚定自己的信念,“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我更是一名炎黄子孙,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家”。沈佩兰让自己家人从柴房逃走,自己则假装给日军挑水,机智地躲过了日军,靠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了中国守军一一九团驻地,报告了敌军指挥地点和敌军火力点。

沈佩兰到中国军队说明敌情后,终于松了口气,但不久中国军队表示,因为吴家墙门高大,事实上已成为了日军的屏障,要成功突袭就不得不炸毁吴家墙门。

吴家三代经商,祖宅有20多间,作为吴家的儿媳妇,沈佩兰有过一丝犹豫,但大敌当前,她决定毁家纾难。中国军队知道她的深明大义,随即炮响弹落,吴家大院顿时火光冲天,化为灰烬。日寇失去屏障,乱作一团。192师早已兵分三路,向日寇据点进逼。

《东南日报》对沈佩兰报道

“国而忘家”匾额

为流浪儿童服务

1940年3月,沈佩兰举家迁往金华,一家人在金华开了一家小店,勉强度日。1941年1月,浙江省儿童教养团主任李家应找到沈佩兰,邀派她到武义芝英镇去负责儿童教养团工作,沈欣然允诺。此时,正是沈佩兰回乡(沈村)探望母亲返回金华,她在诸暨萧山的一些地区目睹许多难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也想为难童尽一份力。

沈佩兰旧照

在战前,沈佩兰已是十分关注儿童问题。为了启蒙民智,她在整理家务与照看孩子的压力之下,不顾劳累毅然开设私塾,无偿招收蒙童近20人,三年如一日,颇受家长赞誉。后受聘荐,先后去邻村姜家坞和安吉孝丰等地家塾执教。虽说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一颗教好孩子的心。她在自传中写道:”我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搞不好业务工作,只有加强学习,多看教学法,钻研参考资料,才能担当教师的职责。”

即使是战火纷飞之时,沈佩兰仍保存着这一份热忱之心。她说:“为流浪儿童服务,是光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她不仅在金华奔走于省府有关部门和中美救济总署等机关,鉴于萧山是浙江抗日前哨,更是建议亲赴萧山“拉锯区”抢救难童。经有关领导同意,她偕同难民总站工作人员刘杰,沈玉书(现在美国)到萧山接纳难童180余人。

1941年9月8日,《东南日报》刊登了关于沈佩兰赴前线抢救难童的报导。在没有受过训练的情况下,收容、集中、转移每一项都是问题。沿途既要管吃住、治疗、交通,还要保证安全,转移的困难可以想见。据其长子回忆:“抢救难童回来,妈妈骨瘦如柴,喉咙也哑了。”但沈佩兰仍旧尽心尽力为解救难童而奋斗。政府为了表彰沈佩兰抢救难童的赤诚,授予其“亦仁亦义”的奖状。

当时报纸对沈佩兰事迹的报道

1949年5月萧山解放,塘坞村决定重建村校,邀请沈佩兰回校主持教育。当时,学校经费困难,报酬甚微,沈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在搞好教育的同时,协助农会宣传发动群众,搞好农村卫生,办好民校,组织农民做粉笔生产自救等,积极负责,博得农会好评。

沈佩兰旧照

1954年10月,沈佩兰因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1岁。如果没有战争的到来,或许她将桃李满天下,但在战争到来之际,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成为了我们的时代楷模。

今年,义桥镇将对沈佩兰墓进行修缮,并整理开发塘坞之战有关遗迹,争取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戴村镇也已着手开展沈佩兰故居修缮工作,今后将作为沈佩兰纪念馆开放使用,将全面展示沈佩兰毁家纾难、无私奉献的一生,并展示沈村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来源:萧山文化遗产   作者:作者/吴宇涵 李海琪 资料/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