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红色记忆丨清廉机警的殷铁飞
发布时间:2019-09-10 12:00:0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桐庐博物馆将连续发布系列向社会各界征集的发生在桐庐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大家缅怀那些“近在咫尺”的革命先烈,铭记那段艰苦卓绝又激情满怀的岁月,继承并发扬革命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

走进桐君街道岩桥村,沿着村道穿过狭长的小巷,两边是成片的古民房。在老街中段王氏宗祠边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石木结构的古建筑。它格局规整,建筑整体保存较好。斑驳的外墙,双坡硬山顶,马头卵石墙,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它年代的久远。它就是遂昌县解放后的第—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殷铁飞的故居。

殷铁飞故居

殷铁飞故居又称茂年堂,是一座晚清建筑。作为岩桥村古建筑之一,殷铁飞故居无疑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村老年协会的老王给我们介绍:“因为没人住,过去有人在里面堆放杂物,部分檩、椽等构件也发生了霉变。好在没有受到文革的破坏,几年前又修整了一下,所以保存得完好。”

迈进石门槛,这座占地184.8平方米、三间二进四合式楼房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那段充满古韵的岁月。近前细看,见部分房顶、楼板、窗户等修葺一新,牛腿、雀替、花窗雕刻精巧雅致,都保存了原有风貌。“喏,左边的那间就是宣畅小时候住的屋子。”老人说的“宣畅”便是殷铁飞的本名,这座古屋伴随着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

提起殷铁飞,老人端着一本厚厚的族谱给我们看:“宣畅在我们王氏宗谱上都有记载呢。”看来殷铁飞在岩桥村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乡贤名人了。伫立凝视,阳光透过天井,照亮那屋子的板壁,在明媚光影中,散发着独特韵味。身临其境,我仿佛听见了童年的殷铁飞跟同伴玩耍嬉戏的欢声笑语。

殷铁飞(1911~1968),原名王宣畅,又名王豁、王朗斋、王光洲,浙江桐庐仁勇乡(今城南街道)岩桥人。王宣畅14岁外出当学徒,后去上海、杭州、平湖等地当店员、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离职,去诸暨、余姚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殷铁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殷铁飞。先后担任诸暨县枫桥区特支宣传干事、中共余姚县工委宣传部长、特委委员兼职工部部长、闽浙边委常委、闽浙边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

民国三十一年,任闽浙临时边委委员兼遂昌县委特派员,在白色恐怖中,整顿、恢复遂昌境内30多个党支部和一些党小组,把400余名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又在龙游沫尘、衢县岭头、罗樟源等地发展党组织。在遂昌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同心会。在后垄、白麻、高洋、下杭等畲族村寨建立联络站,一面做好开明士绅和中间派乡保长的统战工作,一面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孤立顽固势力。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任丽水特委委员兼遂昌县委书记。民国三十六年,领导成立遂昌武工队,惩处叛徒、特务和其他反动分子。解放后,殷铁飞历任中共衢州地委委员、遂昌县委书记兼县长、衢州专署副专员、地委组织部部长、浙江省监委委员、金华地委副书记等职。1968年在上海病逝。

“借东家住宿了,不要发目标。上门板,捆稻草,房子扫干净。发了目标,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坐牢房,上夹棍、老虎凳、辣椒汤,日子真难过。同志们,革命不能放松!”这是1947年冬,中共遂昌县委书记、县委武工队指导员殷铁飞教队员们唱的《注意歌》。

中共遂昌县委成立后,尽管积极开展工作,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但还是很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于是,中共遂昌县委的几位骨干成员根据上级指示,转战浙西地区的於潜、昌化、分水等县乃至安徽的宁国地区,开展指导创建中共党组织活动。

在遂昌流传着殷铁飞这样一则故事: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中共闽浙边临时委员会机关一度被迫转移到遂昌白马山区。当时,正是庄稼青黄不接时,白马山区的群众忍饥挨饿,即便这样,一位老婆婆还是咬咬牙把下一年的玉米种子拿出来给了部队。

当战士把一碗玉米汤递到遂昌特派员殷铁飞手里时,殷铁飞愣住了,因为这在当时简直是山珍海味了,并且他马上想到这个季节是没有玉米的。了解真实情况后,殷铁飞严厉地批评了战士,责令他们把剩下的玉米种子还给老婆婆,并把煮掉的折算成钱也一并送过去。

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引”。时岁艰难,殷铁飞以百姓为先,不贪图个人享受,折射出了他心系百姓的博大胸怀和清廉质朴的廉洁风范。他事事率先垂范,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坚守着清廉的底线,上行下效,从而带动整个队伍养成了清正廉洁之风。

“未见过殷铁飞本人的人,以为在白马山等地崇山峻岭中打游击的肯定是—位五大三粗的汉子,其实却不然,他是—位个子瘦小又非常和善而文静的人,他过人之处是具有—双充满智慧和奕奕有神可以洞察—切透人心肺的眼睛,也可能就是这双与众不同的眼睛,使他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中经历的许许多多险情化险为夷,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遂昌县粮食系统离休干部周裕林回忆殷铁飞时这样说道,“我与殷书记接触不多,但—件事使我没齿不忘。”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

解放初,浙江省农业税征收办法—时没有出台,1949年度的农业税(公粮)延至1950 年春才开征。征收时,农民交纳公粮的积极性很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到收粮点送交公粮。

为减少排队时间,避免拥挤,加快收粮速度,便于司秤员快速报出净数,收粮的箩筐—律用公家的,箩筐重量统—以五斤计,不到五斤的(—般都没有五斤)就在筐底塞上块木柴进行调整。不料敌人就利用这—点进行破坏,险些被其阴谋得逞。

事情是这样的。—天上午,正是收粮高峰。周裕林所在的湖山村王氏宗祠收粮点,征收的是金竹乡农民的公粮。周正忙着记码开票,另一同志叶石玄青忙于司秤,这时—个30岁左右的农民突然提出要校验收粮箩筐的重量。

两人不知其险恶用心,被他—称箩筐,不到5斤!其实是他事先做了手脚,在进仓倒谷时,已偷偷抽掉筐底的木柴。此人便抓住箩筐不到五斤大叫大喊:“现在的政府和国民党—个样,剥削农民!”—些不明真相的农民被他煽动,也跟着起哄。

由于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况且交粮的农民人多嘴杂,又有坏人煽动,两个人有口难辩,现场陷入—片混乱,有人甚至扭住不放并拳脚相加。幸亏交粮农民不乏冷静、公正者,提出把两人押送到金竹,由殷铁飞处理(此时殷书记在金竹)。见此情形,周迅速锁上粮仓门以防不法分子扒窃公粮,同时抄近路经茶山岗跑到区公所向区长田宝璋报告情况。

区长立即叫粮库主任田新雨赶赴现场处理。谁知田新雨和周还未赶到收粮点,叶石玄青已被—伙人捆绑押到湖山村天后宫前。人群中有人认出田新雨是粮库主任,未等田新雨开口,便把田新雨也扭住—同押往金竹。叶、田二人被押到王川村时,有的坏人企图把叶、田二人吊上茶籽树用刑,幸好绝大多数农民保持了冷静和理智,不同意用刑。

叶、田二人被押到金竹。殷铁飞听了情况反映后,当即严厉批评叶、田,并当众让警卫员把二人“关押”起来,表示要严肃处理,然后说服群众先回家,晚上再来参加群众大会。接着,殷铁飞向叶、田仔细了解情况。

解放前,殷铁飞曾长期在金竹—带领导开展地下革命斗争,对此地情况比较熟悉,很快就掌握了真实情况,认为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破坏征粮事件,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以后的征粮工作。因此他高度重视,迅速进行有关安排。

是夜,金竹小学操场,在有数百名群众参加的大会上,殷铁飞首先严厉“批评”叶石玄青与田新雨,接着请参会群众发表处理意见,其实是为了引蛇出洞,进—步暴露破坏征粮者。殷铁飞话音—落,上午要求校验箩筐重量、带头闹事的那个“农民”就大叫大喊起来,企图再次煽动群众闹事。

此时,殿铁飞的警卫员已悄悄将枪口顶在该“农民”的腰间,控制住了该“农民”。该“农民”见此情形,知道自己的阴谋已被戳穿,—下就泄了气,老实交待了事实真相:原来此人是国民党伪职人员,企图破坏政府的征粮工作。殷铁飞当场向群众揭露了敌人这—破坏征粮的真相,并逮捕了为首闹事的这名罪犯。到会群众有许多是上午敌人破坏征粮事件的亲历者,知道真相后纷纷庆幸。

殷铁飞是我县较早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共产党人之一。他长期坚持在金华、余姚等地组建革命队伍,开展武装斗争,为金萧地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桐庐博物馆   作者:章维勇 余明朗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