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红色记忆丨姚思铨故居
发布时间:2019-09-30 18:00:0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桐庐博物馆将连续发布系列向社会各界征集的发生在桐庐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大家缅怀那些“近在咫尺”的革命先烈,铭记那段艰苦卓绝又激情满怀的岁月,继承并发扬革命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

姚思铨(1915-1943)又名万湜思,诗人、作家、木刻家、翻译家。桐庐凤鸣(今江南镇)板桥村人。姚思铨故居座落在板桥村北的一个小土坡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楼层低矮的三开间楼房。房子北面、西面,是一条不是很宽的村道。

姚思铨

姚思铨故居是一座清代建筑。从房子结构可以看出来,这房子先是建造了东边两间,尔后再拼出西边这一间的。东边先造的两间房子,北墙上开有三个窗户一扇边门;南面原本没有砌墙,而是用木板作墙壁,最前边留出一块过道作前檐廊。如今南边的墙造起来了,大门开在西边的一间。如此加上西边拼出去的一间,大门刚好开了在整座房子的中间。

姚思铨故居

姚思铨故居大门外,道地狭窄,距前面人家的北墙只相隔2米左右的距离。好在那房子不是一整座的,东西两座房子中间的一条弄堂,刚好留在姚思铨家的前面,为姚思铨家人进出提供了出路。

姚思铨故居是用砖头石头木头造起来的,这房子西面、北面、东面的墙壁都是用溪流中的块石砌筑的。木楼梯有两张,东间一张是靠着东边的墙由南而北上去的。西边间楼梯是靠东墙向北,再靠着北墙,由东而西上去的。房子里没有碉楼画栋,没有像样的家具。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当年姚思铨家的经济条件不好。

姚思铨爸爸在西头一间房子的过道口,朝西开出一个边门。这般做,不仅扩大了房子的使用面积,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住家的安全性。

姚思铨与朱湘月结婚合影

姚思铨故居的西边,原本是有着一个面积及其广阔的大滩的,那是全村人用来晒谷物、晒草纸的地方。大滩上长满生命力极强牛筋草。大滩靠西头,长着一棵大樟树,这树高大挺拔,村里人把它称作樟树娘娘。村里人说樟树娘娘是保护村人的。再往西,就到村口了,那边有一口大水塘。姚思铨故居与西边的大滩上、樟树下、水塘边等地方,是姚思铨童年玩撒成长的那一方天地。

姚思铨与妻儿的合影

民国时候,姚思铨家还是很出面的,朝西一面几乎没有什么遮挡,站在大滩上看姚思铨故居,南边房子跳出,北头房子手缩进,房子是很有层次感的。如今姚思铨故居没人住了,真是“庭草无人随意绿”啊,爬上墙头的藤蔓,左牵右绕,把个墙壁点缀得生机盎然;断垣残壁中依然透着一股清雅之气。又有谁知道,这里会冒出一个驰骋文坛的斗士出来呢。

《中国战斗》(木刻作品集封面)

1915年初冬,姚思铨在这座房子里呱呱落地,他的到来,为这座老屋(东2间)带来喜气笑声。有了儿子,就有了传宗接代的根啊!姚思铨父亲叫姚咏兰,母亲叫俞香娜。

姚思铨父亲在村里,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他给儿子起名“姚思铨”,首先是因为儿子的五行里缺金,“铨”字用作人名,在数理吉凶序列里是属于“吉”的。“铨”字本意是衡量轻重的“称”,是一种称物的一种衡具。古时候选拔官吏称“铨叙”。起名思铨,想能被“铨叙”做官,这也是父亲对他这位长子所寄予的希望。

儿童时的姚思铨聪明好学,被村人称为神童。1927年秋,姚思铨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最早得知消息的保长敲锣打鼓来报喜,站在家门口的姚詠兰,却因为自己拿不出像样的“红包”而羞红了脸。

姚思铨文集

接下来的那一段日子,姚咏兰为怎么筹借姚思铨读书费用犯了难:他东借西借,就是凑不够儿子上学的钱。紧要关头,还是姚家族人站出来帮忙了,他们筹集了部分“堂中钱”,总算为姚思铨读书凑够了学费。

这年秋,姚思铨离开板桥的故居,走上了去杭州的求学的路。在杭州读书期间,姚思铨一直被经济所困扰,他的优异成绩和口袋里的身无分文,常常为同学所诧异。

读书期间,姚思铨很怕回家,他清楚的知道家中已经一贫如洗,连最小的妹妹也无力抚养而给人家做了童养媳。一种愧疚在他心中始终的缠绕。因心情郁闷,因为营养不良,意外感染上了肺病。1930年10月,姚思铨不得不中途辍学,回他故居养病。

《刀与笔》综合月刊

刚回家,姚思铨把自己关在楼上的房间里,那时他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负笈悠悠已九年,豪志壮魄徒枉然,飘然浮生书墨换,依然故人对故山。”

在家里,熟悉的环境给他带来了安全感,父母的精心照顾,村人的热心关怀,给了他身心与精神极大的抚慰,不多久,姚思铨病体渐渐好转了,他那颗因愤懑、焦灼而自闭的心灵,终于慢慢融化平复并正常。

1932年初秋姚思铨(中)与同学杭州合影

1931年9月,姚思铨离开故居,考入浙江杭州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此后,姚思铨与板桥的故居便渐行渐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姚思铨带着家眷撤退到金华,途经桐庐时,回老家住一夜,此后他再也没能回来。

姚思铨墓

来源:桐庐博物馆   作者:黄水晶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