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千年故事我来讲⑤清廉的榜样——布衣都督汤寿潜
发布时间:2019-10-08 18:55:00

汤寿潜自幼读书学习是相当刻苦用功。一路求学,攻读经典,探究经世致用的学问,赶赴考试,于37岁,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他把自己参加会试的试卷,辑成《会试朱卷》一书,为他在自己走过的科举道路,竖起一块优学之碑。

宁矫情以防私弊

1906年,沪杭段铁路分别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开工,标志着苏杭甬铁路建设正式启动。汤寿潜表示,要以“愚公之愚”达到造好铁路的目的。他还“不受薪金,不支公费,芒鞋徒步”,奔波于沪杭之间。

汤寿潜并不是愚干蛮干。他以日本铁道作业局的铁路组织、经营和管理的全套资料为蓝本,以留美铁路专科生濮登青提供的材料为补充,主持制订了《奏准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章程》。

章程中有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征地、招股和监督等制度,是中国商办铁路史上唯一完善的铁路章程。

汤寿潜首先带头恪守公司章程,每月考勤。一切账目不时查问,工料出入、营业收支,尤为注意。“子弟、亲戚门生,至有佳者,经合例之股东荐保,亦必不用,曰宁矫情以防私弊。”

那时很多人以“铁路为利薮,挥股本如泥沙”,汤寿潜可以说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了榜样,身体力行,保证了公司制度的落实。

汤寿潜还创办浙江铁路学校,一面派学生去日本铁路学堂学习,一面“于铁路旁近之地,自开学堂”,自己培养人才。

1907年,汤寿潜还创立了浙江兴业银行(不是现在的福建“兴业银行”),筹集、调配筑路资金。浙兴银行成为中国最早的商业银行之一,总部在杭州,上海、汉口都有分行。当时浙兴银行存款总额在私营银行中基本上处于第一、第二的位置。

不为名利,造福后人


晚年,汤寿潜回乡,本打算息隐家园,谁知他一登上峙山,天乐乡麻溪坝呈现在眼前,顿使他触景生情。匡世拯民的念头,死灰复燃。他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搬掉或者凿通这条大坝。

汤寿潜不顾年老,拖着高血压病的身体,一头栽入天乐乡坝外自治会,跟故乡父老一起商量废坝大计。

他重新翻阅了刘蕺山等的有关麻溪坝的历史资料,又把年轻时走访、考察、有关天乐水利的笔记找出来,整理对照。然后同父老乡绅反复研究磋商,拟出了废坝的陈情书和废坝方案。并把“废坝方案”和与众人联名的陈情书交与省议会。

天乐乡坝内乡董赵利川,得悉省议会接受了废坝的陈情书和方案,好像有人要掘他的祖坟似地跳起来,立即四处联合,发动保坝。

绍兴县议会也闻风而动,向省议会连发函电,反对废坝。

废坝和保坝之争,再次冻结。

丰富的社会经历,使汤寿潜悟出一个道理:“森严壁垒,难防内部的裂痕。”他看准了坝内乡绅金汤候是一位深明大义之人,决定一搏,便书信一封。金汤候应邀到杭州,汤寿潜开门见山对他说:“麻溪坝在天乐乡被视为毒瘤,山阴、会稽人闻废坝如谈虎色变。你是坝内人,应仔细研究个中厉害。说句公道话,如果废坝对坝内民物有害,应该顾全大局,不能偏听一面之词。倘若对坝内无损,自宜从长计议。”说完,汤把废坝陈情书和废坝方案副本交给金汤候,让他回去后研究研究。

金汤候被汤寿潜的坦诚深深感动,他也没有食言,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友人的承诺。在坝内人的议会上,金汤候据理力争,列举废坝之种种利害关系,及陈情书中所列举之理由,弄得保坝乡绅一时无以辩驳,最终成功说服了坝内人。

麻溪坝改桥,终于在坝外人期盼、坝内人焦虑中到来了。可惜汤寿潜因病卧床,未能参加。

麻溪桥飞架在大坝之上,历时四百余年的这个水利冤结,终于在汤寿潜这辈人手里被解开了。人们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感激这个改坝为桥的牵头人。

全乡公民为了永远纪念汤寿潜的功德,在茅山之巅耸立起了巍巍的纪念碑。

其实,汤寿潜不仅为家乡人民所爱戴,为官多年也是一位被称道的好人。特别是他捐银元建图书馆的故事,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汤寿潜虽然并不富裕,却也不贪财。浙江铁路被强迫收归国有后的第二年,袁世凯政府通过浙路公司,拨给汤寿潜20万银元,作为对他总理浙江铁路四年多,不支薪金的补偿。汤寿潜表明立场和态度:将巨款退还,公开发表“致股东书”,申明全部资金交由股东会处理,不敢一人独得。但是股东会还是坚持要将此交还汤寿潜自己处理。在几次的推来让去之后。汤采用了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案,决定将这张银票转赠给省教育会,后作为建造浙江图书馆基本建设资金。

汤寿潜淡泊官位,看轻利禄,不重索取,乐于奉献,清廉自守,布衣一生。他的功德为世人所敬仰,为家乡人民所爱戴。

1917年6月,汤寿潜病逝于家乡。他留下了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

来源:萧山进化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