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宣传我市革命文物,弘扬革命精神,我局将连续发布发生在建德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大家缅怀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革命先烈,铭记那段艰苦岁月,让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
高垣村地处建德市大洋镇东面,因村庄四周都是小山坡,如被高墙环抱,故名。
高垣吴氏自元末从义乌迁居此地,繁衍至今,一直提倡耕读传家,孝悌积善。早在乾隆年间就有皇帝钦旌的两位孝子:吴文朴、吴文迈,吴氏宗祠旁孝子牌坊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霜,屹立至今,见证了高垣村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高垣村不变的孝悌文化。
抗日社区
正是因为高垣村相对封闭安全的地理位置和厚植于吴氏家族的孝悌文化,杭州私立宗文中学在抗战时期才将此地作为西迁之地。1937年日寇侵华,杭州沦陷,杭州私立宗文中学师生在校长钟毓龙的带领下,西迁建德梅城、高垣,南徙浙南乐清雁荡,为浙西、浙南山区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和知名人物。
1940年7月,宗文中学西迁至建德麻车乡高垣村,得到高垣当地吴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学校就设在吴氏宗祠内,学生住宿则安排在吴氏各个族人家中。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胸中的抗日情绪丝毫未减。成立了“宗文抗日剧社”,师生合演《中国男儿》等抗日话剧。1942年夏,日寇进犯麻车乡,到高垣村劫掠,钟毓龙校长临危不惧,学校员工俞大共随机应变,师生们在紧急疏散之后,继续坚持复课,把日寇的枪声视为“我们胜利的预兆”,真正体现了我们民族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至1945年春在高垣的宗文师生达近千人之多,抗战胜利后,宗文中学回迁至杭州,1956年易名为浙江省杭州第十中学。
历史悠久
高垣吴氏宗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动工,乾隆三十七年(1773)竣工。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整体平面为“回”字型,共三进,由第一、二、三进及东南、西北两侧厢房组成。建筑正门前有风水池。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厢房为硬山双坡顶,青砖墙体。
第二进又称“高垣中厅”,为楼阁式石木结构,歇山顶,座落于一个128平米见方的方形平台上,台高0.8米,厅前有三组二级踏步。中厅四周用12根方形石柱支撑,中间用四根圆形木柱支撑顶梁,四面均设有门槛,高0.6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三间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装饰保存完好,牛腿为粗犷的花卉纹雕刻,雀替、斗拱雕刻精细,内有“至德流芳”横匾。中厅四周无墙无门,四面临空,为一完全独立建筑物,四角飞檐,气势雄伟。
吴氏宗祠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建筑年代明晰,保存较好,用材粗大,做工考究,装饰较好,具有明显的地方宗祠特色,对研究宗族文化、建筑风水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又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了解浙江教育史和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5年5月19日,高垣中厅被建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德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全面修缮,工程总投资170.47万元。修缮后的吴氏宗祠由高垣村统一使用管理,一方面作为村落文化展示馆,用于展示村落历史、村风民俗、杭十中西迁历史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作为传承孝悌文化,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