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中华英杰章太炎(二)
发布时间:2019-10-28 18:00:00

章太炎出生的故乡与故居

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仓前镇。余杭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之史册。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推行郡县制,余杭县位列其中,至今已有2200多年了。

余杭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与杭州山水相连。明清时,县治所在地为余杭镇,镇东十里即是仓前镇——这里是南宋时杭州的“粮仓”。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杭州府在此建临安便民仓。仓前方圆几十里皆是良田,所产粮食都储存在这一带的粮仓中。杭州居民用粮或贡奉朝廷的粮食都从这里运出去。古时候,人们以南为前,这里的镇区在粮仓之南,所以称仓前。

仓前境内,余杭塘河贯穿全镇,向东流到杭州卖鱼桥,与京杭大运河连接。镇西有苕溪流过,水利十分方便。镇的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与东北角的寡山、吴山相对峙,中间一大片水乡平原,水网交织,土地肥沃。春夏之交,油菜花开,黄澄澄一片。到了秋季,稻谷飘香,是一个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章太炎的故居坐落在仓前镇上。故居在街市的中段,坐北朝南,面临官塘河,隔河相望就是大片的农田。整座房子全是木质结构,四进一边弄。前面三幢房屋是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四进房子,一进比一进高,后楼地基比前厅地基高一米多。第一厅是平房,两边房一过道。清代时作为轿厅。章太炎的上一辈人进余杭镇十余里,都是坐轿进县城的。第二厅也是平房,三间一边弄一厨房,正厅是接待宾客的,窗棂雕花,木板铺地,陈设雅致,厅正中高悬“扶雅堂”的木匾。“扶雅堂”三字是章太炎祖父章鉴的手笔,含有不入俗流、匡扶正义的意思。第三厅是二层楼房,底楼为家人日常居所,东侧经过边弄即是书房。楼上是主人卧室,章太炎就出生在这里。第四厅是辛亥革命后建造的二层楼房,因家庭人口增加而扩建的。至今,章宅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完好无损,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风貌。现在这座故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在名字中的丰富含义

章太炎出生前5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朝统治集团镇压下去,社会暂时安定了,经济逐渐复苏,各地纷纷要求重建文苑机构,恢复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章太炎出生了。

章太炎生于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公元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父亲对这个初生的孩子是寄托希望的,且看他给孩子的取名。章太炎初名学乘,使人想起西汉的辞赋家枚乘,以赋作《七发》出名。章太炎的父亲也许希望他成为像枚乘一样的文学家。章太炎也是章家炳字辈的一代。他有两位兄长,长兄章篯(炳森),比章太炎大16岁;次兄章箴(炳业),比章太炎大4岁;小妹炳芹;章太炎名炳麟。“炳麟”两字按古字解,“炳”是点燃的意思,“麟”同燐,是光明的意思,炳麟即是点燃光明,仿佛预示章太炎的一生要举起火炬,迎接光明的到来。

后来,他走上社会,投身反清斗争。他十分崇敬明末清初的两位思想家。一位是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清兵南下,曾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不忘兴汉;对汉学有很深的研究。另一位是黄宗羲,字太冲,浙江余姚人。清初时,曾召募义兵进行武装抵抗,失败后拒绝朝廷征召;后来在史学上有很大的成就。章太炎为表达对两位前辈的敬意,各取“太”和“炎”两字作为自己的别号。后来章太炎的大名震动华夏,“太炎”二字更为大家所常用。章太炎曾因顾炎武初名“绛”,章太炎也曾改名“绛”,却不常用。

章太炎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有许多笔名,如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亡是公、支猎胡、支那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毛一等,有20多个,但用得最多、名声最响亮的还是章太炎。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卓介庚   编辑:吴阳杰